张斐

张斐 (Zhāng Fěi) 中国顶尖私募基金高毅资产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投资官,中国价值投资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张斐以其“冷门、逆向、集中”的投资风格,以及对企业基本面“挖地三尺”般的深度研究而闻名于投资界。他并非媒体上的常客,却凭借长期卓越的投资业绩,成为无数价值投资者学习和模仿的典范。他的投资哲学与实践,犹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向普通投资者揭示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通过专注、勤奋与独立思考,找到那条看似朴素却最为坚实的投资之路。

在充斥着西装革履、演讲台和闪光灯的金融圈,张斐显得有些“非典型”。他为人低调,极少公开露面,你很难在财经论坛上看到他高谈阔论,也几乎找不到他关于市场预测的“金句”。他更像一位潜心治学的学者或一名严谨的工程师,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阅读、思考和调研中。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专注,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与许多金融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不同,张斐的职业生涯始于实业。这段经历让他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有着更为接地气的理解,也让他天然地倾向于从“股东”而非“股民”的视角去审视一家公司。他关心的是企业未来三、五年能创造多少自由现金流,而不是下个季度的股价会如何波动。这种实业基因与投资框架的结合,让他能够穿透市场的短期迷雾,牢牢抓住企业内在价值的“锚”。 可以说,张斐的形象完美诠释了投资界的一句箴言:“你不需要成为火箭科学家,但你需要有正确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独立、专注、理性,以及最重要的——对知识的诚实和对常识的坚守。

如果说投资是一场武林大会,那么张斐的武功秘籍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冷门、逆向、集中。这“三板斧”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投资智慧,是他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安身立命的法宝。

所谓“冷门”,指的是那些被市场主流所忽视、误解甚至遗忘的投资机会。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耀眼的明星股和热门赛道时,张斐却常常把目光投向那些“旧经济”里的传统行业,或者暂时遇到困境但基本面依然坚实的公司。 这背后的逻辑,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市场先生(Mr. Market)寓言不谋而合。市场先生情绪多变,时而狂热,时而沮丧。当他对某些股票感到厌烦和悲观时,就会以极低的价格兜售它们。此时,理性的投资者便有机会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从而获得一个巨大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 投资启示: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冷门”策略的精髓在于避开拥挤的赛道。当一个投资故事被媒体、大V和你的邻居反复念叨时,它很可能已经不再便宜。相反,试着去寻找那些业务简单、盈利稳定,但因为“不够性感”而被市场冷落的公司。记住,投资不是选美,而是寻找价值洼地。你赚的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市场的偏见。

“逆向”与“冷门”一脉相承,但更侧重于心理层面。它要求投资者具备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心理素质,敢于在人群恐慌时贪婪,在人群贪婪时恐惧。这听起来像是沃伦·巴菲特的名言,但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人类天生就有从众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当市场大跌时,我们内心的恐惧会被周围的恐慌情绪放大,驱使我们抛售;当市场大涨时,害怕“踏空”的焦虑又会让我们不计成本地追高。逆向投资,就是要对抗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张斐的逆向,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建立在深度研究和独立判断之上。当市场因某个“利空”消息而恐慌性抛售一家优秀公司时,他会冷静地分析这个“利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是会损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仅仅影响短期利润。如果判断是前者,那么市场的恐慌恰恰提供了绝佳的买入时机。 投资启示: 培养逆向思维,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计分卡 (Inner Scorecard)。这意味着你的投资决策应该基于你自己的研究和逻辑,而不是市场的掌声或嘘声。当你的重仓股下跌20%时,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我是不是错了”,而应该是“我的买入逻辑改变了吗?如果没有,这是否是一个更好的加仓机会?”这很难,但却是通往长期成功的必经之路。

与传统金融理论强调“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观点不同,张斐是“集中投资”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投资组合通常只包含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并且敢于在看好的公司上押下重注。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查理·芒格的智慧:“我们的投资风格被称为‘集中投资’,这意味着我们投资的公司数量很少。如果你对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那么持有少数几家公司的股票,风险反而更小。” “集中”的前提是“认知”。只有当你对一家公司的了解程度,达到了“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愿意买下整家公司”的水平时,集中持股才是理性的。这要求投资者将研究精力聚焦于自己能够理解的少数领域,即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对于能力圈之外的机会,无论多么诱人,都要勇于放弃。 投资启示: 对于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研究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盲目集中是危险的。广基指数基金(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但是,张斐的“集中”策略依然有重要启发:与其蜻蜓点水般地持有二三十只你一知半解的股票,不如集中精力研究透三五家你身边就能观察和理解的优秀公司。高质量的集中,永远胜过低质量的分散。

张斐的“冷门、逆向、集中”策略,完全建立在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和独特的“挖地三尺”式研究方法之上。这套方法论,是其投资体系的“发动机”。

案头研究与实地调研的结合

张斐的研究始于公开信息,但他从不满足于此。

  • 阅读一切: 他会仔细研读一家公司过去十年甚至更久的财务报表、年报、公告、电话会议纪要,以及所有能找到的行业研报和新闻报道。他试图从中构建出公司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商业模式的演进轨迹。
  • 关注护城河 (Moat): 他研究的核心,是寻找企业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护城河”。是强大的品牌?是无法替代的技术专利?是庞大的网络效应?还是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他会像侦探一样,寻找证明护城河存在且在不断加深的证据。
  • 人是关键: 他极其看重管理层的品格和能力。一个诚实、专注、有远见且将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管理层,是优秀公司的必要条件。

产业链验证的艺术

这是张斐研究方法中最具特色、也最难被模仿的一环。他不会仅仅听信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一面之词,而是会通过交叉验证(Triangulation)的方式,去拼凑出商业世界的完整真相。 他会花大量时间去调研这家公司的:

  • 上游供应商: 了解原材料成本、供应关系稳定性等。
  • 下游客户: 了解产品受欢迎程度、客户粘性、未来的订单情况。
  • 竞争对手: 了解行业格局、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 已离职的前员工: 了解公司内部文化和那些不会出现在财报里的真实信息。

这个过程就像在拼图,每一块来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信息,都能让公司的真实面貌变得更加清晰。这种研究方法,大大降低了投资“踩雷”的概率,也让他的持股信心无比坚定。 投资启示: 普通投资者虽然无法像机构一样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产业链调研,但完全可以借鉴其精神。彼得·林奇的“投资于你所了解的”就是这个道理的简化版。

  1. 如果你爱喝某种饮料,不妨去超市看看它的货架位置、销售情况,问问超市经理哪款卖得最好。
  2. 如果你在某个行业工作,那么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就是你最大的信息优势。
  3. 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前,试着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或合作伙伴一样去体验它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草根调研”能带给你比阅读研报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

作为一本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辞典,我们从张斐这位投资大师身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朴素而宝贵的投资原则:

  1. 做个“笨”小孩,下“笨”功夫。 投资没有捷径,一夜暴富的神话大多是陷阱。真正的成功源于日复一日的阅读、学习和思考。与其花时间打听内幕消息,不如静下心来读懂一家公司的年报。
  2.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市场永远是嘈杂的。你需要构建自己的投资框架,并相信它。当市场与你的判断相左时,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研究,而不是随波逐流。
  3. 耐心是最大的美德。 价值投资的回报需要时间来发酵。正如巴菲特所说:“股市是一个将钱从没耐心的人转移到有耐心的人的工具。” 买入伟大的公司,然后给它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4. 坚守你的能力圈。 世界很大,机会很多,但属于你的机会很少。只在你真正理解的领域下注。对于看不懂的东西,坦然地承认“我不懂”,是一种宝贵的智慧。这比因为FOMO(害怕错过)而做出错误决策要好得多。

总而言之,张斐的投资之路,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不追求短期的刺激和炫技,而是回归投资的本质——以合理的价格,成为优秀企业的一部分,分享其长期成长的果实。这条路或许孤独,但足够宽阔,也足够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