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感。丢了100块钱的沮丧,比捡到100块钱的喜悦,在情绪上的冲击要强烈得多。这个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其著名的前景理论中提出的心理现象,是潜伏在每个投资者心中的“心魔”。它常常导致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比如死抱着亏损的股票不放,却过早地卖掉了正在上涨的“金牛”,是价值投资之路上一个需要被重点关照的认知陷阱。
“损失厌恶”在投资中的“戏精”表现
“损失厌恶”就像一个内心戏十足的“戏精”,总在关键时刻跳出来,干扰你的投资决策。它的经典剧本包括:
剧本一:抓着“烂牌”不放手,急着扔掉“王炸”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当一只股票下跌时,“割肉”离场意味着你必须直面并“承认”自己的亏损,这在心理上是极其痛苦的。于是,很多投资者选择“装死”,死抱着亏损的股票,安慰自己“只要不卖,就不算真的亏”,并默默祈祷它能涨回成本价。 反过来,当一只股票上涨并带来一些浮盈时,损失厌恶会换一副面孔——害怕失去已有的盈利。这种恐惧会催促你赶紧“落袋为安”,结果常常是过早卖出,错过了后面更大的涨幅。
剧本二:“不回本,不卖出”的执念
投资中最大的幻觉之一,就是把你的“买入价”当成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参考点。损失厌恶会让你对这个价格产生非理性的执着。卖出价低于买入价,感觉就像是考试不及格,是一种失败。为了避免这种失败感,投资者甚至会做出更糟糕的决定,比如在没有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情况下,盲目地“补仓”以拉低平均成本,最终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剧本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经历了一次惨痛的亏损后,损失厌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会让你变得过度保守。你可能会把所有资金都撤出股市,存入银行,即使在市场遍地是黄金的绝佳时机,也因为害怕再次亏损而不敢出手,从而错失了财富增值的良机。
为什么我们如此“厌恶”损失?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其实根植于我们百万年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
- 进化心理学视角: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一次损失可能意味着生死存亡。丢失了过冬的食物(损失),可能会被饿死;而没能捕到一只额外的野兔(错失收益),虽然遗憾,但通常不致命。因此,大脑中“规避损失”的警报系统,其优先级和强度,远高于“追求收益”的激励系统。
- 禀赋效应的加持:这是损失厌恶的一个“好兄弟”。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你花1000元买的股票,在你心里,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市场价格,还附加了“我拥有的”这一层情感价值。要你以900元的价格卖掉它,感觉就像是自己的东西被折价“抢”走了,痛苦自然加倍。
如何给“损失厌恶”这匹野马套上缰绳?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损失厌恶”,而是理解它、管理它,不让它成为我们决策的主宰。
- 关注内在价值,忘掉买入成本
- 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决策的唯一依据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当前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你的买入价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它对公司的未来毫无影响。你应该经常像巴菲特一样拷问自己:“如果我今天一分钱都没有,我会用现在的市价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你是亏是赚,都应该考虑卖出。
- 制定并严格遵守投资纪律
- 设置基于基本面的止损:你的卖出标准不应该是“跌了20%”,而应该是“我的买入逻辑被破坏了”。例如,你可以设定:“如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或“如果公司的‘护城河’出现裂痕”,我就卖出。这能将决策从情绪领域拉回到理性分析的轨道。
- 使用“决策日记”:在买入任何一家公司前,清晰地写下你买入的理由、核心逻辑和对未来的预期。当市场波动,你心生恐惧或贪婪时,翻开这本日记。它是一面镜子,能让你看清当下的决策是基于事实,还是被“损失厌恶”这个心魔所操控。
- 改变思维框架
- 接受损失是投资的一部分:没有谁能百战百胜。投资是一场关于概率的游戏,我们的目标是让胜利的收益远大于失败的损失。把每一次亏损看作是为认知升级支付的“学费”,而不是一次人格上的失败,你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