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

摩拜(Mobike)是一家标志性的科技初创公司,被公认为全球智能无桩共享单车模式的开创者。它通过在自行车上集成GPS、智能锁和移动支付技术,试图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摩拜迅速从一个创新理念膨胀为估值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其标志性的橙色单车遍布全球200多个城市。然而,由于商业模式存在先天缺陷、竞争策略失当以及无法实现自我造血,摩拜的辉煌如昙花一现,最终以被收购的方式黯然落幕。摩拜的兴衰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商业模式、护城河与资本关系的绝佳案例,是每个价值投资者都应细读的商业寓言。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股名为“共享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优步 (Uber) 和爱彼迎 (Airbnb) 为代表的公司,通过技术平台连接闲置资源与用户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点燃了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VC) 机构的热情。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摩拜单车横空出世。

摩拜的模式在当时看来极具颠覆性。与需要固定桩位的传统公共自行车不同,摩拜实现了“随取随用,随停随放”。用户只需通过手机App扫码即可解锁,骑行结束后在任意合法区域关锁即可完成计费。为了实现这一体验,摩拜投入巨资研发了集成了GPS定位、物联网芯片和轴传动技术的“智能单车”。 这种模式的核心吸引力在于:

  • 高频刚需: 短途出行是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理论上拥有巨大的用户基础和使用频率。
  • 移动支付入口: 每一次骑行都是一次移动支付行为,这让它具备了成为下一个“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潜力。
  • 数据金矿: 海量的骑行数据可以描绘出精准的城市热力图和用户行为画像,具有不可估量的商业想象空间。

正是这些诱人的故事,让摩拜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从腾讯红杉资本到新加坡的淡马锡,全球顶级的投资机构纷纷下注。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摩拜完成了超过10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资本相信,通过快速铺量、占领市场,摩拜可以建立起强大的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最终形成垄断,再通过涨价、广告、数据变现等方式实现盈利。 在资本的助推下,摩拜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橙色的单车海洋迅速淹没了中国乃至世界多个主要城市的街头,一个崭新的商业帝国似乎正在冉冉升起。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致命的裂痕早已存在。

几乎在摩拜诞生的同时,它的宿敌——ofo小黄车也登上了舞台。一场围绕着橙色与黄色的“单车大战”就此爆发,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烧钱速度,至今仍让许多投资人记忆犹新。这场战争,也彻底暴露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致命弱点。

价值投资的奠基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到其最成功的实践者沃伦·巴菲特,价值投资者们始终强调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而摩拜的模式,在这两个关键点上都存在严重问题。

  1. 致命弱点一: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巴菲特将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比喻为“护城河”。然而,共享单车行业几乎没有任何护城河可言。它的技术门槛不高,商业模式极易被复制。当资本看到摩拜的潜力时,无数的模仿者(如ofo、小蓝单车等)携带者同样巨额的资本涌入市场。所谓的“先发优势”在资本面前不堪一击,市场迅速从蓝海变成了血腥的红海。

  1. 致命弱点二:糟糕的单位经济模型 (Unit Economics)。

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必须保证每单位服务的收入要大于成本。我们来简单算一下摩拜的账:

  • 收入: 每次骑行收入0.5元或1元。
  • 成本: 一辆摩拜单车的制造成本高达2000-3000元,后期的“风轻扬”版本也需数百元。除此之外,还有高昂的线下维护、车辆调度、损坏和丢失成本。

一辆单车每天就算被骑行5次,收入也仅为2.5-5元。要收回单车成本,需要持续运营数百天,这还没有计算其他运营费用。事实上,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车辆的高损耗率,单车的实际寿命远低于理论值。这意味着,摩拜做的基本上是一笔“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面对激烈的竞争,摩拜和ofo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打法——补贴和价格战。双方推出了大量的“免费骑行月卡”、“1元包月”等活动,骑车甚至变成了“赚钱”的活动。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流量思维,而非价值投资所看重的实体经营思维。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双方背后的资本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代理人战争。他们争夺的并非是单车本身带来的微薄利润,而是移动支付场景和用户数据。然而,对于摩拜和ofo这两家公司本身而言,这种不计成本的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它们的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是建立在巨额亏损之上的空中楼阁。当资本的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暴露无遗。

持续的巨额亏损让摩拜和ofo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终,在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摩拜。这个价格看似不菲,但考虑到摩拜累计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额,许多后期进入的投资者实际上是亏损离场。摩拜的故事,就此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摩拜这堂昂贵的“公开课”留下了几条极其宝贵的启示。

  1. 启示一:警惕“风口”上的猪。

当一个行业成为所有人都热议的“风口”时,往往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告诫投资者,要警惕那些“下一个什么”的公司。摩拜就是“下一个滴滴”的故事模板。热门行业会吸引过多的竞争者和资本,导致行业内所有公司的利润率都被拉低,最终无人受益。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更应该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寻找被低估的优秀公司,而不是去追逐最耀眼的明星。

  1. 启示二:回归商业本质——盈利能力。

一家公司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 的能力。任何脱离了盈利前景,只谈用户增长、市场份额、颠覆性概念的商业故事,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在分析一家公司时,我们必须反复追问:这家公司如何赚钱?它的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续? 如果一家公司长期无法实现自我造血,那么它对股东而言就不是一项资产,而是一个持续吞噬资本的负债。

  1. 启示三:识别真正的“护城河”。

护城河是抵御竞争者的坚固壁垒。摩拜曾经以为“投放更多车辆”就是护城河,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用钱就能轻易填平的“护城河”。真正的护城河来自于:

  • 无形资产:可口可乐的强大品牌辉瑞的药品专利。
  • 成本优势:沃尔玛通过巨大的规模和高效的供应链实现的低成本。
  • 网络效应:微信,用户越多,其价值越大,用户越难以离开。
  • 转换成本: 如银行的客户,更换银行账户和服务通常很麻烦。

在投资前,我们必须仔细审视,一家公司是否拥有上述一种或多种难以被复制的竞争优势。

  1. 启示四:理解“资产重”与“资产轻”。

摩拜虽然披着互联网公司的外衣,但其本质是一个“资产重”的租赁行业。公司需要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购买、铺设和维护自行车。这种商业模式的资产收益率 (Return on Assets, ROA) 通常很低。相比之下,一家“资产轻”的软件公司,比如微软,其开发出一套Windows系统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每多卖一份拷贝,几乎都是纯利润。作为投资者,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应当更青睐那些能够用更少的资本投入创造更多利润的“资产轻”公司。

摩拜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它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极大地便利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并推动了绿色交通理念的普及。然而,从投资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完美的教科书级别的失败案例。 它生动地诠释了,在资本的狂热和对“增长”的盲目崇拜之下,商业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被无情践踏的。摩拜用数十亿美元的代价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坚固护城河、缺乏健康盈利模式的企业,无论其故事多么动听,用户增长多么迅速,最终都难逃价值毁灭的命运。 对于每一位立志于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摩拜的橙色身影应该成为一个永久的警示牌,时刻提醒我们: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永远不要为一份华丽的商业计划书支付超过其内在价值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