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
放水,一个在财经新闻里出镜率极高的词,它的专业说法是货币宽松 (Monetary Easing)。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中央银行拧开了经济体的“总水龙头”。当经济增长乏力、市场缺钱时,央行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市场里注入更多的资金(也就是“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让钱变得更容易借到,成本也更低。这个过程就像往一片干涸的土地里引水灌溉,目的是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让整个经济重新活跃起来。不过,水放多了也可能引发“洪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
“水龙头”是怎么打开的?
央行“放水”的工具箱里有不少法宝,就像一个水管工有各种扳手和阀门一样。最常见的有这么几种:
降息:让借钱更便宜
这是最直接的工具。央行降低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的成本就低了,它们继而也会降低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利率一降,企业更愿意贷款扩大生产,个人也更愿意贷款消费或买房,市场上的钱就流动起来了。这就好比超市的商品打了折,大家自然更愿意买单。
降准:让银行能贷更多钱
“降准”的全称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每收到一笔存款,不能全部贷出去,必须按一定比例(也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上缴一部分给央行“保管”。如果央行宣布“降准”,比如从10%降到9%,就意味着银行可以少交一点“保管费”,手里能用来放贷的钱就多了。池子里的水没变,但能流出来的口子变大了。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亲自下场“买买买”
这是央行最常用的“微调”工具。所谓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当央行想“放水”时,它就会从商业银行手里购买债券,这样一来,钱就从央行流进了商业银行的账户,银行就有了更多资金可以往外放贷。在极端情况下,央行会进行超大规模的购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 (Quantitative Easing, QE)。
“放水”之后,会发生什么?
打开水龙头后,水会流向四面八方,对经济和市场产生复杂的影响。
- 经济的“兴奋剂”: 短期内,“放水”能够有效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泥潭。
- 钱的“稀释剂”: “水”放多了,钱本身就不那么值钱了,也就是购买力下降。这会导致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你去年100元能买到的东西,今年可能需要110元了。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央行“放水”引发的市场波动,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不应随波逐流,而应坚守原则,冷静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