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西尔弗

斯宾塞·西尔弗(Spencer Ferguson Silver, 1941-2021),美国化学家,3M公司的科学家。他并非投资领域的名人,也未曾写过任何投资著作,但他的名字之所以被收录进这本《投资大辞典》,是因为他和他那“失败”的发明——Post-it Notes(报事贴)背后的可移除性黏合剂——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关于如何发现与坚守价值的隐喻。他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真正的价值常常隐藏在被世人误解的“失败”或“无用”之物中,发现它需要独特的眼光,而实现它则需要超凡的耐心与信念。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斯宾塞·西尔弗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关于逆向思维与长期主义的大师课。

在投资世界里,我们总在寻找那些被市场错误定价的“便宜货”。而斯宾塞·西尔弗的故事,正是从一个被贴上“失败”标签的发明开始的。

1968年,在3M公司的中心研究实验室里,西尔弗博士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强度极高的超级黏合剂,用于飞机制造。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然而,实验结果却与目标背道而驰。他意外地合成出了一种奇特的黏合剂:它的黏性很弱,可以轻松地将两个表面贴合在一起,又能轻易地撕开,并且撕开后不留残胶,甚至可以重复黏贴。 从项目的初衷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品。它不够坚固,无法用于航空航天;它黏性太弱,颠覆了人们对“胶水”的基本认知。在当时,这个发明被认为是毫无商业价值的“废品”。

这个场景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是多么地熟悉。市场上总有一些公司,因为暂时的业绩下滑、行业周期性衰退,或是仅仅因为业务模式不被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理解,而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它们的股价低迷,无人问津,就像西尔弗博士那瓶“不黏”的黏合剂一样,被大多数人视为没有前途的资产。 这正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出的市场先生(Mr. Market)概念的现实写照。这位情绪化的“市场先生”每天都会给你一个报价,时而兴高采烈,给出离谱的高价;时而悲观沮丧,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好东西卖给你。当市场将一家质地不错的公司当作“失败品”抛售时,真正的机会就出现了。价值投资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市场的悲观情绪所裹挟,去客观评估这个“失败品”的真实价值。

一个“失败”的发明,如果找不到用武之地,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失败品。西尔弗博士深知这一点,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发明束之高阁。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西尔弗博士像一个执着的推销员,在3M公司内部四处奔走,向各个部门的同事展示他这个奇特的黏合剂。他将其描述为“一个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a solution without a problem)。他坚信这东西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它的用处。然而,大多数人都耸耸肩,表示无法想象这东西能用在何处。 这个阶段,恰如价值投资者在买入一只冷门股票后面临的境况。你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家公司的隐藏价值——可能是一项独特的技术专利,一个强大的品牌,或是一种高效的运营模式。但市场上没有人认同你的看法,股价在低位徘徊,甚至继续下跌。此时,你持有的就是“一个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你知道它很好,但市场先生就是不识货。

转机出现在1974年。西尔弗的同事,另一位3M公司的科学家阿特·弗莱(Art Fry)遇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烦恼。作为教堂唱诗班的成员,他习惯在赞美诗集里夹上小纸片来标记要唱的曲目,但这些纸片总是不停地掉落。 在一个“啊哈!”的瞬间,他想起了西尔弗博士那个“失败”的黏合剂。如果把这种胶水涂在小纸片上,不就可以做出一个完美的、可重复使用的书签了吗?这个想法最终催生了风靡全球的Post-it Notes(报事贴)。一个被忽视了多年的“无用之物”,终于找到了它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的应用场景。 这个故事给投资者的启示是:仅仅发现低估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深刻理解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即沃伦·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理论”。 你需要思考,是什么让这家公司与众不同?它的“可重复黏贴”特性是什么?它在未来可能以何种方式释放其潛在价值?这个价值释放的“催化剂”(Catalyst)又会是什么?就像弗莱找到了黏合剂的用途一样,投资者需要对公司的基本面有深刻的洞察,才能在市场普遍的迷茫中,看清其未来的光明前景。

从1968年发明诞生,到1974年找到应用场景,再到1980年Post-it Notes正式在美国全国推广并大获成功,前后历时超过12年。这段漫长的时间,是对西尔弗和弗莱耐心与信念的终极考验。

即使在弗莱提出创意后,这款产品在3M公司内部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市场测试结果并不理想,管理层一度想要放弃这个项目。但弗莱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选择直接向公司高管的秘书们免费派发样品。当这些秘书们用上瘾,再也离不开这些方便的小纸条时,产品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了管理层的认可。 这种坚守,正是价值投资最困难,也是最精髓的部分。当你买入一只股票后,市场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无视它。你的朋友可能会嘲笑你“捡烟蒂”(烟蒂股投资法),你的账户可能会出现浮亏。在这段“冬季”,唯一能支撑你走下去的,就是你对自己深入研究的信念和愿意等待价值回归的耐心“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这只是价值投资的第一步。而“在价格回归价值之前一直持有它”,则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说:“投资的要诀在于‘坐等’(Sit on your ass)。”斯宾塞·西尔弗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伟大的想法和伟大的投资一样,都需要时间来发酵和证明。 而支撑这种耐心的,除了信念,还有格雷厄姆一再强调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正是因为你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所以你拥有了抵御市场短期波动、耐心等待价值回归的缓冲垫。

斯宾塞·西尔弗博士从未在公开场合谈论过股票,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上了宝贵的四堂投资课。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如下智慧:

  • 拥抱“错误”与“意外”

市场常常会犯错,将宝石误认为石头。这些被市场错误标记为“失败者”或“过时者”的公司,正是价值投资的富矿。不要害怕与共识为敌,你的超额收益正来源于市场的偏见与短视。

  • 深度理解,而非表面估值

一个公司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你需要像弗莱理解黏合剂的真正用途一样,去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长期潜力。这种质的分析,远比单纯的市盈率、市净率等量的估值更为重要。

  • 耐心是最高的美德

价值回归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曲折的。市场认可一家公司的价值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平庸的投资者会因为不耐烦或恐惧而离场,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则会利用这段时间,或许还会增持,最终收获时间的玫瑰。

  • 从非投资领域汲取智慧

最深刻的投资智慧,往往来自于投资领域之外。斯宾塞·西尔弗的故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正如查理·芒格所倡导的,投资者应当努力构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从化学、物理、心理学、历史等不同学科中汲取养分。因为投资的本质,是对复杂商业世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需要跨学科的智慧框架来支撑。 总而言之,斯宾塞·西尔弗和他的“便利贴”提醒我们,投资的成功不仅在于计算和分析,更在于一种发现被埋没价值的眼光,和一种守护这种价值直至其绽放光芒的品格。下一次,当你看到一张被低估的资产负债表,或是一家业务不被理解的好公司时,不妨想想那个在实验室里,手握着一瓶“不黏”的胶水,却坚信它能改变世界的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