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价

期货价

期货价(Futures Price),是期货合约中约定的、在未来特定时间点交收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的价格。这个价格是在当下、由买卖双方在期货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确定的。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面包店老板,担心三个月后小麦价格大涨。你现在就可以和一位小麦农场主签订一份合同,约定三个月后以每吨3000元的价格向他购买10吨小麦。这个“3000元/吨”就是期货价。它锁定了你未来的成本,也锁定了农场主的收入。与此相对的是现货价(Spot Price),也就是当前市场上即时买卖小麦的价格。期货价不是对未来价格的“神预测”,而是基于当前信息对未来供需、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很多人误以为期货价是大家凭空猜测未来价格的结果,其实它背后有一套严谨的定价逻辑。简单来说,期货价的核心是“持有成本”,即我现在就买入资产并一直持有到未来交割日所需要付出的全部代价。 理论期货价 ≈ 现货价 + 持有成本 - 持有期间的收益

持有成本(Cost of Carry)是连接现货与期货的桥梁。它就像时间的“过路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资金成本: 你买入现货需要占用一笔钱,这笔钱如果存银行或投资于无风险利率产品,是能产生利息的。这部分损失的利息就是资金成本,是持有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
  • 仓储成本: 对于原油、大豆、铜等实物商品,你还需要为它们支付仓储费、保险费、损耗费等。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开销。
  • 持有收益(需要减去): 有些资产在持有期间能带来额外收入。比如,如果你持有一篮子股票构成的股指期货标的,你会收到股息;如果你持有黄金,可以把它借出去赚取利息。这些收益可以抵消一部分持有成本,因此在计算时要减去。

举个例子,假设当前黄金现货价为450元/克,银行年利率为3%,仓储费忽略不计。那么一年后的黄金期货价理论上就约等于:450 + 450 x 3% = 463.5元/克。这个价格确保了无论是现在买入黄金持有一年,还是现在买入黄金期货并到期交割,两种行为的最终成本是基本一致的。

期货价和现货价就像一对被无形皮筋拴在一起的舞伴,时而你追我赶,时而并肩而行,但最终总会走向一致。

基差(Basis)是用来衡量这对舞伴间距的尺子,它的计算公式是:基差 = 现货价 - 期货价

  • 期货升水(Contango): 当期货价高于现货价时(基差为负),我们称之为“正向市场”。这通常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供应充足,或者当前的持有成本较高。
  • 现货升水(Backwardation): 当现货价高于期货价时(基差为正),我们称之为“倒挂市场”。这往往暗示着当前市场供应紧张,“远水解不了近渴”,人们愿意花更高的价钱立即拿到现货。

随着交割日的临近,不确定性逐渐消失,持有成本也趋近于零,期货价会无限靠拢现货价,最终在交割日当天,两者几乎合二为一。

如果期货价与理论价格(现货价+持有成本)偏离过大,市场的“纠错机制”——套利(Arbitrage)就会启动。

  • 当期货价过高时: 套利者会立即卖出被高估的期货合约,同时买入现货,并将其持有至交割。这个过程能锁定无风险利润,而他们的卖出行为会打压期货价,买入行为会推升现货价,从而使两者价差回归合理。
  • 当期货价过低时: 套利者则会反向操作,买入期货、卖出现货。

正是无数套利者的这种“搬砖”行为,确保了期货价格不会长期脱离其理论轨道。

对于以发现企业内在价值为己任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期货价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但直接参与期货交易需格外谨慎。

  • 期货价不是水晶球: 请务必牢记,期货价不是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测。2024年12月的原油期货价是80美元,不代表市场“预测”届时油价就是80美元。它仅仅反映了在当前时点,买入原油并持有到12月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将期货价等同于未来价格的预测,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危险的误解。
  • 市场情绪的温度计: 观察期货价与现货价的基差变化,以及不同月份期货合约形成的“期货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市场情绪。例如,一个深度“倒挂”的市场可能预示着相关行业正面临供应链紧张,这或许会影响到你所投资公司的成本和利润。
  • 是工具,非目的: 期货市场因其高杠杆特性,放大了收益也放大了风险,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像是一个投机(Speculation)的赌场。价值投资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企业的基本面,而非猜测价格的短期波动。期货更多是产业链相关企业用来进行套期保值(Hedging)、管理风险的专业工具。除非你对某个行业有极深刻的理解并需要对冲风险,否则观望或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