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庶佑

本庶佑

本庶佑 (Tasuku Honjo),日本免疫学家、医生,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一部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辞典中,收录一位科学家的名字,看似有些“不务正业”。然而,本庶佑教授的科研生涯,尤其是他发现PD-1免疫抑制分子的传奇经历,宛如一部现实版的价值投资教科书。它并非教你如何阅读财务报表,而是从更高维度揭示了发现卓越价值、保持战略耐心、并最终收获巨大回报的底层逻辑。本词条旨在通过剖析本庶佑的科学探索之路,为普通投资者提炼出超越财报数字的、可学可用的投资智慧。他的故事将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投资,与伟大的科学发现一样,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逆流而上的独立思考以及对长期主义的坚定信仰。

本庶佑教授并非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或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那样的投资大师,他毕生的事业是在实验室里与细胞和分子打交道。他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在于发现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即著名的PD-1。 简单来说,人体内的免疫系统(T细胞)是负责攻击癌细胞的“警察”。但聪明的癌细胞会利用PD-1这个“伪装”机制,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告诉“警察”:“我是自己人,别攻击我。”这样,癌细胞就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肆意生长。本庶佑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机制,并启发了后续的药物研发——通过抑制PD-1通路,相当于撕掉癌细胞的“伪装”,让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消灭它们。 这一发现直接催生了革命性的癌症免疫疗法,拯救了全球无数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并开创了一个年销售额数百亿美元的庞大医药市场。正是这项足以改变人类医学史的成就,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的桂冠。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讨论他?因为他从发现PD-1到该理论被广泛接受并最终商业化的漫长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精髓:在无人问津处挖掘基本面,在普遍质疑中坚守信念,最终等待价值的实现。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无法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生命奥秘,但完全可以借鉴他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的投资组合。

在投资领域,无数人痴迷于K线图的短期波动、市场的传闻和小道消息,这就像是只观察实验的表面现象,却不探究其背后的化学反应原理。本庶佑的成功,首先源于他对生命科学底层规律的极致专注。

专注核心,忽略噪音

在本庶佑研究PD-1的初期,这个领域非常冷门,远不如当时的其他癌症研究方向那样“热门”和“性感”。但他坚信,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自我调节,是解开癌症治疗难题的核心问题之一。他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动,而是选择了一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日复一日地进行枯燥的基础研究。 这给投资者的启示是:在投资中,你的焦点应该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而非市场的每日报价。

  • 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它如何赚钱?
  • 它是否拥有强大的护城河 (Moat)? 比如品牌、技术专利、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
  • 它的管理层是否诚实且有能力?
  • 它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

这些问题,才是决定一家公司长期价值的“基本面”。而市场的每日波动、分析师的目标价调整、媒体的头条新闻,很大程度上都是噪音。传奇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提出的市场先生 (Mr. Market) 寓言,恰恰说明了市场情绪的非理性。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利用市场的非理性,但绝不会被其左右。他们会像本庶佑一样,屏蔽噪音,专注于对公司核心价值的深度研究和尽职调查 (Due Diligence)。

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远见

从本庶佑1992年首次发现PD-1分子,到基于该靶点的首款药物(Opdivo)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中间经过了长达22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充满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资金申请的困难以及学术界的质疑。 这正是价值投资最反人性的部分——长期持有。当市场狂热时,你手中的“冷门股”可能纹丝不动;当市场恐慌时,你的持仓可能出现巨大浮亏。没有强大的信念和极度的耐心,几乎不可能坚持下来。 格雷厄姆曾说:“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来看,市场是一台称重机。” 意思是,短期股价由市场情绪(投票)决定,但长期价格终将回归其内在价值(重量)。本庶佑的22年,就是在为他的科学发现“称重”。同样,价值投资者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也需要做好以年为单位持有的准备,耐心等待市场这台“称重机”最终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

所有伟大的成就,无论是科学上的还是投资上的,往往都始于一个与主流观点相悖的想法。

挑战共识的勇气

在本庶佑提出PD-1是免疫系统的“刹车”机制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增强免疫反应应该去寻找“油门”——即激活免疫系统的分子。他的“刹车”理论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奇怪。许多人质疑,抑制一个免疫系统自身的正常功能,怎么可能用来治疗疾病呢?正是这种不被理解,使得PD-1的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严重低估了。 这与逆向投资 (Contrarian Investing) 的理念不谋而合。逆向投资者热衷于在市场极度悲观、无人问津的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当一家好公司因为短期困难或行业偏见而被市场抛弃,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就创造出了巨大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曾说:“你必须有能力和勇气,去相信你所看到的事实,即使这些事实与所有人的看法相悖。” 本庶佑做到了,他在科学上独立思考;伟大的投资者也必须做到,在投资上独立思考,敢于在“垃圾堆”里寻找黄金。

从“无用”到“无价”的价值发现之旅

PD-1分子在被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具体功能并不明确,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无用”的基因。本庶佑团队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才最终揭示了它在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让这个“无用”的分子变成了攻克癌症的“无价”靶点。 投资中也充满了这样“从无用到无价”的故事。

  • 曾经的亚马逊 (Amazon),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华尔街批评为“只烧钱不盈利”的“无用”电商。
  • 曾经的特斯拉 (Tesla),在产能地狱时期被无数人嘲讽为即将破产的“无用”车企。

然而,价值投资者透过表面的亏损和困境,看到了它们背后强大的商业模式、颠覆性的技术和广阔的未来前景,最终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发现这种被市场误解和低估的价值,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

投资的收益从何而来?很多人认为是低买高卖的价差。但从更本质的层面看,长期收益的根本驱动力,是企业自身价值的增长和创造。本庶佑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

从科学突破到商业巨擘

本庶佑的科学发现本身不直接产生现金流,但它为商业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源头。基于他的理论,制药公司如小野药品工业 (Ono Pharmaceutical)、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 Myers Squibb) 和默沙东 (Merck & Co.) 成功开发出了Opdivo、Keytruda等重磅炸弹级药物。 这些药物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收入和巨额利润,也彻底改变了全球肿瘤治疗的格局,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投资于这些公司的股东,分享的正是这份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 这告诉我们,最好的投资,是投资于那些能够通过创新、优化效率、满足社会需求等方式,不断将“蛋糕”做大的企业。你作为股东的收益,来自于企业创造的价值增量,而不仅仅是在存量博弈中战胜其他交易者。因此,与其沉迷于预测市场走势,不如花更多时间去寻找和理解那些真正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伟大企业。

“能力圈”的重要性

本庶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深耕于免疫学这个领域。这是他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他从未试图去解决一个他不了解的物理学或化学难题。 巴菲特反复强调,投资者必须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这意味着,你只投资于自己能够深刻理解的行业和公司。

  • 你不理解银行的复杂业务,就不要碰银行股。
  • 你看不懂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管线,就不要轻易下注。

坚守能力圈,可以让你在做投资决策时拥有信息和认知优势,避免犯下代价高昂的错误。就像本庶佑在他的领域里能够辨别真伪一样,你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也更容易识别出哪些是真正优秀的公司,哪些只是虚有其表的“故事股”。

本庶佑的故事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它为每一位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行为准则。当你下一次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感到迷茫或冲动时,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我是在追逐“热点”,还是在研究“基本面”? 我是否像本庶佑研究PD-1那样,对我的投资标的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研究?
  • 我是否拥有足够的耐心? 我是希望一夜暴富,还是准备好与一家优秀的企业共同成长,等待价值的“称重”?
  • 我的决策是基于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 我是敢于在被市场错杀时买入,还是总在人群最狂热时追高?
  • 我投资的公司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毁灭价值? 它是在把蛋糕做大,还是仅仅在资本游戏中进行财富转移?
  • 这个投资是否在我的“能力圈”之内? 我真的理解这门生意吗?

本庶佑用他的科研生涯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尊重常识、专注本质、拥有非凡耐心和独立精神的长期主义者。这一定律,在科学界和投资界,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