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准制
核准制 (Approval-based System) 是`证券发行`的一种审核制度。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其严格的“美食评审团”。一家公司想要上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PO`),就必须把自己的“菜品”(即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等)端上去,让这个评审团进行品鉴。评审团不仅要检查“食材清单”(即`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更要亲自“尝一尝”,对公司的质量、持续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做出一个实质性的判断。只有当评审团认为这家公司“质地优良、前景可期”时,才会盖上批准的印章。在这种制度下,`监管机构`(例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扮演着为投资者精挑细选、严格把关的“守门人”角色。
核准制是如何运作的?
核准制的核心是“实质审查”。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非常严格的升学考试,监管机构就是那位手握录取大权的招生官。
- 第一步:递交申请材料。 公司(考生)需要向监管机构(招生办)提交一套详尽的申请文件,这相当于它的“高考档案”,里面包含了财务报表、业务模式、发展规划等所有关键信息。
- 第二步:实质审查。 这是核准制的灵魂环节。监管机构(招生官)不仅会仔细核对档案的每一页,确保信息没有造假、没有遗漏,还会进行深入的“面试”。他们会考察这家公司的“三好”:
- 好不好? 公司质地是否优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 能不能赚? 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如何,是不是昙花一现。
- 值不值? 是否具备投资价值,未来发展前景是否广阔。
- 第三步:批准或否决。 经过全方位的考察,监管机构最终做出决定。如果批准,公司就能拿到上市的“录取通知书”;如果被否,那就只能回去“复读”,或者另谋出路了。
核准制与注册制的区别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分清核准制和它的“兄弟”——`注册制`至关重要,因为这两种制度背后是完全不同的监管理念。
- 核准制:政府是“严选官”。
- 核心理念: 精英主义。监管机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责任为市场挑选出“好公司”,替投资者承担了一部分判断的责任。
- 投资者视角: 市场上的新股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官方的“质量背书”。但这容易让投资者产生依赖,放松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 注册制:政府是“公证员”。
- 核心理念: 市场主义。监管机构的核心职责是确保公司“把该说的都说了,并且说的是真话”,至于公司是好是坏,则完全交由市场和投资者自己来判断。
- 投资者视角: “宽进严出”,公司上市门槛降低,但上市后的监管和退市制度会更严格。这对投资者的独立研究和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公司和坏公司同台竞技,优胜劣汰。
简单来说,核准制下,政府帮你挑苹果;注册制下,政府只确保卖苹果的标价签没骗人,至于苹果是甜是酸,得您亲自尝。
对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作为一名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理解核准制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市场。
- 1. 警惕“官方背书”的幻觉
在核准制下,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受到严格控制,新股往往因其稀缺性而在上市初期被爆炒。但这种“神话”并不牢固。随着市场向注册制过渡,新股供给增加,估值会更趋于理性。投资者必须像分析任何一家已上市的老牌公司一样,审慎评估新股的内在价值,避免为市场情绪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