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Core Deposits)是银行业务的基石。想象一下,一家银行就像一个水库,贷款是流出的水,而存款就是流入的水。核心存款就是那些源源不断、稳定流入的溪流,它们通常来自成千上万的个人储户和中小企业,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忠诚度高,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离家出走”。这些存款构成了银行最稳定、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压舱石”。

从本质上讲,核心存款是银行负债端最优质的部分。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它:稳定性和低成本。

核心存款最大的特点就是“粘性”强。与那些追逐高息、随时可能被转移走的大额机构存款或同业存款(俗称“热钱”)不同,核心存款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来源分散: 它们来自广大的个人和中小企业客户,单笔金额小,总量巨大。即使部分储户取款,对银行整体的流动性冲击也微乎其微。
  • 关系驱动: 这些存款往往沉淀在客户的活期存款或小额定期存款账户中,与客户的日常结算、工资发放、信用卡还款等业务深度绑定。更换银行的“麻烦成本”很高,因此客户忠诚度也更高。
  • 保障护航: 绝大多数核心存款都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之内,这给了储户极大的安全感,使其在市场波动时依然能保持稳定。

如果你有利息超高的存款,你可能会天天盯着它,随时准备换到另一家利息更高的银行。但对于只给你0.3%年利率的活期存款,你可能几年都不会去动它。这就是核心存款的第二个关键特征:成本极低。 银行吸收核心存款所需支付的利息非常少,有时甚至是零。这就好比做生意,用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原材料。银行再将这些低成本资金通过贷款等方式投放出去,赚取更高的利息。这个“低买高卖”的利差,就是银行利润的核心来源,而廉价的核心存款,无疑像一块厚厚的海绵垫,极大地缓冲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为其创造了可观的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拥有庞大且稳固的核心存款基础,不仅意味着更强的盈利能力,更代表着一种难以被模仿的竞争优势。

一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可能很高,贷款质量也可能很好,但如果没有稳定且廉价的资金来源,其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拥有核心存款优势的银行,等于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了对手。它们能以更低的成本吸收资金,从而在贷款定价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既可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来吸引优质客户,也能在相同的贷款利率下获得比同业更高的利润空间。

金融世界风云变幻,一旦出现危机或市场恐慌,最先逃离银行的往往是那些对利率敏感的“热钱”。而核心存款因为其强大的粘性,会像中流砥柱一样稳定地留在银行体系内,为银行提供宝贵的流动性缓冲,帮助其渡过难关。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的倒闭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存款结构中核心存款占比过低,高度依赖少数科技巨头的巨额存款,导致在危机来临时遭遇了毁灭性的挤兑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的眼中,真正优秀的企业都拥有宽阔的“护城河”。对于银行来说,由品牌信誉、客户关系和物理网点网络共同构建起来的强大核心存款基础,就是其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这条护城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深耕细作、信誉积累和优质服务。新进入者或互联网银行虽然可以用高息补贴的方式短暂吸引存款,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这种基于信任和便利的客户粘性。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在分析一家银行时,评估其核心存款的质量和占比至关重要。这比仅仅关注其光鲜的贷款增长数据或一时的利润表现要重要得多。

要评估一家银行的核心存款实力,你可以关注其财务报表中的几个关键指标:

  • 存款结构: 查看其客户存款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占比。通常来说,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存款的“核心”成色越足,稳定性越强,成本也越低。
  • 存款成本率: 将“利息支出”除以“平均存款余额”,可以得出银行的存款成本率。这个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越低,核心存款的优势越明显。记得要和同类银行进行横向比较。
  • 贷存比: 即“贷款总额 / 存款总额”。一个相对较低(如低于80%)的贷存比,可能意味着银行的资金来源较为充裕,对高成本主动负债的依赖度较低。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家拥有坚实核心存款基础的银行,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 它不仅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更强,抵御未知风险的“安全边际”也更高。在挑选银行股时,不要被那些依靠激进扩张和高息揽储的“网红”银行所迷惑,而要去寻找那些默默耕耘、拥有广大储户信任、存款成本低廉的“老字号”。它们或许在牛市中不是跑得最快的,但在穿越经济周期时,一定是最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