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差益
死差益 (Mortality Gain),是保险行业的一个专属名词,听起来有点“惊悚”,但其实是保险公司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简单来说,保险公司在设计人寿保险产品时,会根据生命表等数据,预估一批客户中未来会有多少人去世,这叫“预定死亡率”。公司据此向客户收取保费,准备好一笔钱用作赔付。但如果实际上,因为医疗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等原因,去世的人数比预估的要少,那么保险公司准备的赔付款就会有结余,这部分“意外”省下来的钱,就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也就是死差益。
死差益从哪里来?
想象一下,你和999个同龄的朋友组织了一个“互助基金”,大家约定,如果有人在今年不幸离世,基金就从共同凑的钱里拿出一笔钱给他的家人。为了决定每人该交多少钱,你们请来一位精算大师。大师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根据你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今年最多会有5个人离世。”于是,大家就按照凑够5份慰问金的标准交了钱。 可喜的是,这一年大家都非常健康,只有2位朋友离世。基金在支付了2份慰问金后,发现还剩下原计划给另外3个人的钱。这笔多出来的钱,就是这个“互助基金”的“死差益”。 在现实世界里,保险公司就是那位精算大师和基金管理人。它们赚取死差益的核心逻辑是:
- 实际死亡率 < 预定死亡率
这个差额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 精算假设的审慎:保险公司在制定预定死亡率时,通常会采取审慎、保守的原则,为未知的风险留出一定的安全缓冲。
- 风险控制的能力:保险公司通过核保程序,会筛选掉健康风险过高的投保人,使得实际承保客户的总体健康水平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降低了实际死亡率。
反之,如果实际死亡率超过了预定死亡率,保险公司就需要倒贴钱来赔付,这就产生了死差损 (Mortality Loss)。
死差益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家保险公司的死差益状况,是透视其经营质量的一扇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一个会计科目,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核心业务的“压舱石”
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有三大来源,俗称“三差”:
- 死差益:如上所述,来自风险管理的利润。
- 费差益:公司实际运营管理的费用,比预估的附加费用要低,省下来的钱就是费差益。
在这“三差”中,死差益和费差益最能反映保险公司主营业务的功底和风险控制能力。一个能持续获得稳定死差益的公司,通常意味着它:
- 风控严谨:拥有一套出色的核保和理赔审核体系,能精准识别和管理风险。
- 定价科学:其精算团队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和数据掌握非常扎实。
相比之下,利差益受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巨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一个过度依赖利差益的公司,其盈利稳定性会大打折扣。
公司[[护城河]]的体现
在价值投资的理念中,我们寻找的是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伟大公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持续稳定的死差益就是其护城河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公司多年积累的庞大客户数据、强大的精算能力和严密的风控文化。这些都不是竞争对手可以轻易复制的。 一个新成立的小保险公司,可能可以通过激进的投资在短期内获得很高的利差益,但很难在死差益上与那些经营了上百年的老牌公司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