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架构
浩瀚架构(Sustainab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 SEA)是由吉利控股集团在2020年发布的,全球领先的纯电动汽车原生架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未来电动汽车的“超级底盘”和“智能大脑”的集合体。想象一下乐高积木,一套基础的、设计精良的积木颗粒(底盘、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不仅可以拼搭出小轿车,还能通过拉长、加宽、增高,拼出SUV、MPV甚至皮卡。浩瀚架构就是这样一套“积木”,它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能够覆盖从A级小型车到E级豪华车的几乎所有车型。更重要的是,它从一开始就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而设计,预埋了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让汽车能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持续升级、进化,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体验。
浩瀚架构:汽车界的“安卓系统”?
要理解浩瀚架构的革命性,我们得先搞清楚汽车“架构”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在电动车时代变得如此重要。
什么是“架构”?先从一碗拉面说起
想象你是一家拉面连锁店的老板。最初,你的每家分店都自己熬汤、自己制面,口味千差万别,成本也居高不下。后来你学聪明了,建立了中央厨房,统一熬制汤底、生产面条,然后配送到各个分店。分店只需要根据顾客需求,加入叉烧、笋干、溏心蛋等不同的“浇头”,就能快速做出一碗碗品质稳定、风味各异的拉面。 这个“中央厨房”统一生产的“汤底+面条”,就是汽车制造中的“架构”或“平台”。它把汽车中最核心、最通用的部分,如底盘结构、悬架系统、动力总成布置、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车企基于同一个架构,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车身“外壳”和内饰“配置”(相当于拉面的“浇头”),高效地开发出轿车、SUV、MPV等多种不同车型。 在燃油车时代,大众集团的MQB平台就是这种模式的集大成者,它极大地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帮助大众集团稳坐全球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而浩瀚架构,则是为纯电动、智能化时代量身打造的,更为先进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是“浩瀚”?它和传统平台有何不同?
“浩瀚”二字,精准地概括了它与传统汽车平台的核心区别:灵活性、智能化和开放性。它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是一个孵化未来智能移动终端的“温床”。
浩瀚的“伸缩功”:从奥拓到奥迪的覆盖力
传统平台虽然也能生产不同车型,但通常会有一个尺寸限制,比如专为紧凑型车设计,或者专为中大型车设计。而浩瀚架构打破了这个界限。
- 轴距可变: 它的轴距(前后轮中心的距离)可以在1800mm到3300mm之间自由伸缩,这意味着什么?小到smart精灵#1这样的个性小车,大到极氪009这样的豪华MPV,都能在同一个架构上诞生。这种极致的灵活性,让车企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响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 全品类兼容: 它不仅能造轿车、SUV、MPV,还能兼容跑车、皮卡等小众车型,甚至可以拓展到未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等商用领域。这种“一架构应万变”的能力,是其“浩瀚”之名的最好注脚。
浩瀚的“智慧大脑”:一部可以进化的汽车
如果说灵活的物理结构是浩瀚的“骨骼”,那么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就是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它与传统平台最根本的区别。
- 软件定义汽车: 传统汽车的性能和功能,在出厂时基本就已固定,像一部功能机。而基于浩瀚架构的汽车,更像一部智能手机。它的核心功能,如驾驶辅助、座舱娱乐、动力模式等,都由软件来定义和控制。
- 持续进化: 借助强大的OTA能力,用户可以像升级手机系统一样,不断下载新的软件和功能包。今天你的车可能新增一个“宠物模式”,明天可能优化了电耗算法,后天又升级了自动泊车系统。汽车不再是一次性销售的硬件,而是一个可以持续迭代、提供服务的智能终端。这种能力,让车辆的价值不再随着时间而快速衰减,反而可能因为软件的升级而“增值”。
浩瀚的“朋友圈”:开放生态的力量
从价值投资角度看浩瀚架构
护城河:从“制造”到“智造”的进化
一个先进的、平台化的架构,是电动车时代车企最深、最宽的护城河之一。
成本优势
浩瀚架构的研发投入据称超过180亿人民币。这是一笔巨大的前期投资,但一旦形成,就能带来显著的长期成本优势。
- 规模经济: 当数百万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汽车都共享同一个架构下的零部件和生产线时,其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惊人的。研发成本被极大地摊薄,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也因巨大的订单量而降低。这意味着企业要么可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率,要么可以用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去抢占市场份额。
技术壁垒
打造一个像浩瀚这样兼具物理灵活性和先进软件能力的架构,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海量的人才、资本投入,这本身就构成了极高的进入门槛。
- 研发的复杂性: 它涉及到底盘、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络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尖端技术融合。这不是小公司或者新进入者靠“堆料”就能轻易模仿的。
- 先发优势: 浩瀚架构从2016年开始研发,到2020年发布,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工程经验。这种先发优势,使得后来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追赶和验证。
网络效应与生态系统
通过开放授权,浩瀚架构正在构建一种强大的网络效应。
- 正向循环: 越多的汽车品牌使用浩瀚架构,就会吸引越多的软件开发者、零部件供应商为这个平台服务;而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车企加入。这个自我强化的循环一旦形成,将变得非常难以撼动,就像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PC时代的主导地位一样。
成长性:不再是“一锤子买卖”
浩瀚架构所代表的“软件定义汽车”模式,彻底改变了汽车行业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为企业打开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软件与服务收费
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成,与用户的关系就基本结束了。但在浩瀚架构之上,卖车只是一个开始。
技术授权收入
将架构授权给其他公司,就像芯片领域的ARM公司或高通公司一样,开辟了全新的“技术变现”渠道。
- 轻资产模式: 吉利可以通过收取技术授权费和开发服务费,将庞大的研发投入转化为直接的利润来源。这部分收入的利润率极高,是一种典型的“轻资产”盈利模式,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和盈利质量。
投资启示与风险提示
理解了浩瀚架构的内核,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就能建立一个更深刻的分析框架,去看待当今风起云涌的汽车行业变革。
如何“按图索骥”?
在分析一家电动汽车公司时,不要仅仅停留在看它的外观设计、内饰用料或是百公里加速这些表层信息。我们应该像侦探一样,去探究其“骨骼”与“灵魂”:
- 审视其核心技术: 这家公司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架构,还是依赖于供应商的“打包方案”?自主架构的先进性、扩展性和迭代能力如何?
- 分析其生态战略: 它是像苹果一样构建封闭的垂直一体化生态,还是像谷歌一样打造开放的平台联盟?两种模式都有成功路径,但投资者需要理解其战略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潜力。
- 关注其商业模式的演变: 观察其软件收入、服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变化。这个指标是判断其是否成功从“汽车制造商”向“科技出行服务商”转型的关键。
此外,沿着浩瀚架构这样的产业链“主干”,去寻找相关的“枝叶”——即为这些先进架构提供核心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功率半导体等关键零部件的“隐形冠军”,也可能是不错的投资思路。
潜藏的“暗礁”
当然,再宏伟的蓝图也面临执行的挑战。投资者需要警惕以下风险:
- 执行与品控风险: 领先的架构设计,需要顶级的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来落地。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再好的技术也会被反噬。
- 软件开发的“巨坑”: 从硬件思维转向软件思维对传统车企是巨大挑战。软件开发周期长、BUG多、用户体验难以把握,都可能成为阻碍其智能化战略的“拦路虎”。
总而言之,浩瀚架构不仅是一个汽车技术名词,它更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整个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底层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变革,正是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寻找确定性机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