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System),通常也被通俗地称为“碳核算”(Carbon Accounting)。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那么大气层就是它的资产负债表。多年来,人类活动不断向这张表里存入“温室气体”这项负债,导致地球“过热”。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本质上就是一套为企业、组织乃至国家计算其温室气体“账目”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它不像财务报表那样核算资金的流入流出,而是系统性地量化和报告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一个主体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本“气候账本”不仅记录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其在未来低碳转型浪潮中的潜在风险与机遇,是价值投资者在新时代必须学会阅读的“第二财报”。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温室气体核算”听起来可能遥远又复杂,充满了科学术语。但别担心,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它就是气候领域的“财务会计”。 在商业世界里,我们有公认的会计准则(比如GAAP或IFRS)来规范公司如何记账,确保财报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样,在气候领域,也有一套被广泛接受的“记账标准”,其中最权威、最主流的就是《温室气体核议定书》(GHG Protocol)。这本“气候会计准则”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分门别类,划归到三个不同的“账簿”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范围”(Scopes)。理解这三个范围,是读懂企业气候账本的第一步。

这部分最好理解,它指的是企业拥有或直接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 打个比方,你开了一家面包店。你店里那台用天然气的大烤箱,烘烤面包时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你用来送货、烧汽油的小货车,排气管里冒出的尾气——这些都属于范围一的排放。简单说,就是那些从你“自家烟囱”里直接冒出来的排放。 对投资者而言,范围一的排放直接反映了公司核心生产运营过程的能源效率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一家重工业企业如果范围一排放居高不下,意味着其生产工艺可能比较陈旧,能源成本高昂,在未来面临碳税或更严格环保法规时,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这部分指的是企业因耗用外购的电力、蒸汽、热力或冷气等能源而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继续用面包店的比喻。你的烤箱、照明、空调都需要用电,但你不是自己发电,而是从电网公司买电。虽然排放的烟雾来自遥远的发电厂,但因为是你消费了这些电力,所以发电厂产生的这部分排放,就要记在你的“账”上。这就是范围二。它虽然是间接排放,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相关。 对于投资者来说,范围二的排放揭示了企业对外部能源系统的依赖性。一家大量使用电力的公司,如果其所在地区的电力主要来自煤电,那么它的范围二排放就会很高。这样的公司不仅面临电价上涨的风险,也面临着能源结构转型的压力。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积极采购绿色电力,或者自建太阳能屋顶,它的范围二排放就会显著降低,这通常是管理层具有前瞻性的表现。

这是三个范围中最复杂、最难核算,但往往也是信息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它覆盖了企业价值链上所有其他的间接排放,除了范围二。 回到面包店。范围三包括了什么呢?

  • 上游活动:种植小麦的农场使用的化肥和拖拉机产生的排放、面粉厂加工面粉的能耗、将面粉运到你店里的卡车排放……
  • 下游活动:顾客开车来买面包产生的排放、吃完面包后丢弃的包装袋被处理时产生的排放……甚至还包括你员工上下班通勤的排放。

简单来说,范围三就是企业整个“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是其商业生态系统里所有合作伙伴的排放总和。对于很多行业,尤其是轻资产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企业,范围三的排放量往往占到总排放量的80%甚至90%以上。 对投资者而言,范围三是一面“照妖镜”。一家公司可能自身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控制得很好,办公室节能环保,但如果它的供应商是高污染企业,或者它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耗能大户,那么它的整体气候风险依然巨大。一个敢于核算并致力于降低范围三排放的公司,才真正意味着它在系统性地管理其长期风险,并具备强大的供应链影响力。

传奇投资家巴菲特曾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发现市场尚未完全定价的风险和机会。在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所揭示的信息,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未被定价因素的领域。关心这本“气候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践行价值投资

一家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那些未被有效管理的排放,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y)。未来,随着全球各国对气候问题的日益重视,碳交易市场(ETS)的扩大和碳税的开征将成为大势所趋。届时,“排放权”将成为一种稀缺资产,而超额排放则需要用真金白银去购买额度或支付罚金。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家高排放、高能耗且毫无减排计划的公司,就如同资产负债表上隐藏着一笔巨额的潜在债务。这笔“气候负债”随时可能在政策收紧时“引爆”,侵蚀公司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损害其长期价值。通过阅读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我们能提前识别并规避这些“气候地雷”。

风险的另一面是机遇。在低碳转型的大潮中,那些能够高效管理自身碳排放、并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正在构建一条全新的护城河。所谓的阿尔法(Alpha),即超越市场基准的超额收益,往往就诞生于这种结构性的变革之中。

  • 运营效率的提升:积极进行碳核算和管理的公司,通常会更注重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这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利润率,是卓越运营能力的体现。
  • 创新能力的体现:为了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尤其是范围三),公司必须在技术、材料、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例如,开发能效更高的家电、使用可回收材料、设计循环经济模式等。这些创新不仅能降低气候风险,更能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 品牌价值的增强:随着消费者和客户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一个清晰、可信的低碳战略会极大地提升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从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

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投资于优秀、诚信、有远见的管理层。一份高质量的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是评估管理层能力的重要窗口。 一个只满足于发布模糊不清的环保口号,却拿不出详尽、可靠的排放数据(尤其是范围三数据)的管理层,可能要么是对未来的气候风险视而不见,要么是缺乏将其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执行能力。相反,一个能够建立完善的核算体系,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并清晰地向市场沟通其进展和挑战的管理层,展现出的不仅是对股东的负责,更是其驾驭复杂未来的战略远见和卓越的执行力。

漂绿(Greenwashing)是指企业通过营销和公关手段,宣传自己在环保方面的正面形象,但实际上却投入甚少、言过其实的行为。在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投资日益盛行的今天,“漂绿”现象层出不穷。 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特别是经过第三方独立审计的排放数据,正是戳穿“漂绿”泡沫最有力的工具。口号谁都会喊,但数据不会撒谎。投资者不应只满足于企业宣传册上“绿色”、“低碳”的美好词汇,而应深入其ESG报告或年报,寻找具体的、可量化的排放数据。这份数据就是验证企业承诺的“试金石”。

当你拿到一份包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公司报告时,应该如何像分析师一样,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呢?

首先,看绝对排放总量(范围一 + 范围二 + 范围三)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绝对值的下降无疑是积极信号。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与公司的营收增长进行比较。如果一家公司的营收在增长,而碳排放总量却在下降,这被称为“脱钩”(Decoupling),是公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黄金指标。

如前所述,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范围三才是其碳足迹的大头。一家只披露范围一和二,却对范围三数据讳莫如深的公司,很可能是在“选择性披露”,隐藏了其价值链上最大的气候风险。投资者应特别警惕这种情况,并优先选择那些对范围三进行全面核算和披露的公司,这代表了更高水平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脱离行业背景看绝对排放数据意义不大。一家钢铁公司的排放量天然会比一家软件公司高。关键在于横向比较。计算“碳排放强度”(如:每单位产值的排放量,或每吨产品的排放量),并将其与行业内最优秀的竞争对手进行对标。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清晰地识别出谁是行业内进行低碳转型的“领跑者”,谁又是抱残守缺的“落后者”。通常,领跑者拥有更强的长期投资价值。

就像财报需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一样,一份可信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最好也经过了独立第三方机构的核查或鉴证(Assurance)。在报告中寻找类似“本报告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已经过XX机构的独立核查”的声明。这个“金印”大大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让你的投资决策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这本过去只在环保专家圈子里流传的“气候账本”,如今正迅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标准配置。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环保或企业社会责任的“加分项”,而是深刻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价值的“必答题”。 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来说,这意味着评估一家公司时,除了要看懂传统的财务三张表,还必须学会阅读这张新兴的“气候财报”。通过理解范围一、二、三的内涵,我们能够更精准地识别风险、发现机遇、评估管理层,最终找到那些不仅能在今天创造价值,更能可持续地赢在未来的优秀企业。这,正是读懂气候时代投资语言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