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量电价
电量电价(Electricity Volume and Price)是分析电力生产企业最核心的两个经营指标,堪称观察一家发电厂经营状况的“左膀右臂”。“电量”,通常指发电企业的上网电量,即成功并入电网并卖出去的电能总量,好比一家工厂生产并成功售出的产品数量;“电价”,即上网电价,是卖给电网时每单位电能(通常是“度”,即千瓦时)的价格。两者的乘积(上网电量 x 上网电价)便构成了发电企业最主要的营业收入。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对一家电力公司的分析,本质上就是一场围绕电量和电价未来变化的侦探游戏。理解了驱动“量”和“价”背后的逻辑,就等于拿到了解开电力公司投资价值的钥匙。这套分析框架,在投资领域也被称为经典的量价分析模型。
“量”的江湖:什么在影响发电量?
发电量并非越高越好,也非电厂想发多少就能发多少。它受到宏观经济、自然条件、行业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动态影响。
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电力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当经济繁荣,工业生产开足马力,商业楼宇灯火通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旺盛时,全社会的用电量就会水涨船高,发电厂的发电小时数和上网电量自然会增加。反之,经济下行时,用电需求疲软,发电量也会随之萎缩。因此,判断未来发电量的大趋势,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的走向有一个基本判断。
“看天吃饭”的无奈
不同类型的发电方式,其发电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差异巨大。
政策与竞争的“指挥棒”
在电力调度中,并非所有电厂都有平等的发电机会。政策的“指挥棒”会决定谁能优先发电。例如,在推动能源转型的双碳目标背景下,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光伏、核电)通常拥有优先上网的权利。这意味着,即使在用电需求一般的情况下,它们的电量也能得到保障,而火电机组则可能需要“让路”,导致发电小时数下降。
“价”的博弈:电价是如何确定的?
电价的形成机制正经历着从“计划”到“市场”的深刻变革,其背后的博弈远比想象中复杂。
从“计划”到“市场”的变迁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政府定价的标杆电价模式,即为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设定一个固定的上网电价。这种模式简单明了,但无法灵活反映市场供需和成本变化。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电价正在逐步由市场竞争来形成。
“煤电联动”与成本之舞
对于火电企业而言,其命运与煤炭价格紧密相连。“燃料是成本,电价是收入”,两者之间的价差决定了火电厂的盈利空间。历史上曾有过煤电联动机制,试图让电价跟随煤价波动,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时滞和折扣。当煤价飙升而电价无法及时、足额疏导成本时,火电行业便会陷入大面积亏损,这是投资火电股最核心的风险点。
市场化交易的“新玩法”
当前,电价主要通过两种市场化方式形成:
- 中长期合约: 发电企业与大用户或售电公司签订的年度或月度购电协议。这部分电量锁定了价格,是收入的“稳定器”,有助于规避短期市场波动的风险。
投资启示录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理解电量电价的分析框架,可以形成清晰的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