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偏见
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是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们会下意识地寻找、解读和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同时倾向于忽略、轻视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这种思维捷径就像一个“信息过滤器”,只放行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在投资世界里,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理陷阱,它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过度自信,看不到潜在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惨重的损失。
确认偏见在投资中的“三大伪装”
确认偏见在我们的投资决策中无处不在,它通常会以以下几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出现:
偏爱“自己人”的信息
当你看好并买入一只股票后,你会不自觉地开始在网上搜索支持你观点的新闻、论坛帖子和分析师报告。你会格外关注那些和你一样看多的人,他们的每一句赞美都像是为你英明的决策送上的掌声。 “太好了!又有三位大V推荐这只股票了,看来我的判断没错!” 与此同时,那些指出公司潜在风险的“乌鸦嘴”报告或负面新闻,则很可能被你自动过滤掉,或者被贴上“黑子”、“不懂行”的标签。
按“我意”解读信息
即使是面对同一份中性的信息,确认偏见也会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解读。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发布财报,营收和去年持平。
- 受确认偏见影响的你可能会想:“在经济这么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还能稳住基本盘,真是太稳健了!未来可期!”
- 一个客观的投资者可能会想:“公司失去了增长动力,需要警惕其未来的盈利能力。”
模棱两可的信息,在确认偏见的作用下,总能被解读成支持我们立场的样子。
选择性“失忆”
确认偏见还会篡改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大脑会清晰地记住那些我们“神准”预测并大赚一笔的投资,而那些判断失误、导致亏损的经历则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我们从记忆中“删除”。这种选择性的记忆会不断强化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股神”,从而在未来的投资中变得更加大胆和冒进。
为什么我们总掉进这个“坑”?
确认偏见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缺陷,源于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时喜欢走捷径的启发法(Heuristics)。承认自己错了会引发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而坚持原有信念则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安全。因此,大脑为了“保护”我们,宁愿选择性地看、选择性地听,也不愿面对可能推翻自己决策的痛苦真相。
价值投资者的“解药”
作为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目标就是对抗这种天性,尽量做出客观的决策。以下是几剂有效的“解药”:
主动寻找“反对派”
这可能是最有效的一招。当你对一家公司产生浓厚兴趣,准备买入时,请刻意停下来,强迫自己去寻找反对意见。
- 去阅读看空这份股票的分析报告。
- 寻找并认真思考这笔投资可能失败的三个主要原因。
- 和持有不同观点的朋友聊一聊,并真心倾听他们的逻辑。
这相当于在投资前,主动为自己设立一个“魔鬼代言人”,帮你提前发现认知盲区。
建立投资清单
一个标准化的投资检查清单是纪律的体现,也是对抗情绪化决策的利器。这份清单可以帮你系统地、无差别地审视每一家公司,而不会因为偏爱而遗漏关键环节。你的清单应至少包含:
写下投资日记
用白纸黑字记录下你每一笔重要投资的决策逻辑。在买入时,详细写下你为什么看好这家公司、你的预期是什么、你认为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哪些。这不仅能帮你理清思路,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未来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日后回顾时,可以客观地评判当初的逻辑是否正确,避免了用“选择性记忆”来美化自己的失败,从而真正做到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