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劳

约翰·劳

约翰·劳 (John Law),一位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苏格兰经济学家、金融家和职业赌徒。他最为人所知的“杰作”,是亲手策划并引爆了世界金融史上最早、也最惊人的投机泡沫之一——“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劳的故事充满了天才的创想、疯狂的投机和毁灭性的结局,他从一个国家的财政救世主变成了仓皇出逃的流亡者。对于每一位投资者而言,约翰·劳和他的密西西比泡沫,都是一部关于货币、投机与人性贪婪的、跨越三百年的生动教科书,深刻揭示了将资产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剥离会带来何等灾难性的后果。

约翰·劳的人生开局就充满戏剧性。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苏格兰银行家家庭,从小就对数学和概率论展现出惊人天赋。然而,他并未子承父业,而是选择成为一名流连于伦敦和欧洲各大赌场的职业赌徒。凭借精湛的计算能力和过人的胆识,他在牌桌上无往不利。但一次因风流韵事引发的决斗,让他背上了人命,不得不亡命天涯。 在欧洲大陆的流亡生涯中,劳并未停止思考。他敏锐地观察到,当时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金银货币,其数量有限,严重制约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他由此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惊世骇俗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财富并非取决于其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取决于商业的活跃程度。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仅仅是促进交易的媒介。 因此,他构想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系统”:

  • 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建立一家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例如土地、税收等未来收入)为担保的纸币
  • 释放流动性: 银行可以灵活地发行纸币,为商业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这个想法本质上是信用货币 (Fiat Money) 的雏形,在今天看来是常识,但在三百年前,这无异于金融炼金术。他向多个欧洲王室兜售自己的计划,但均被视为疯子而遭到拒绝。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完美”的客户——濒临破产的法兰西王国。

路易十四的连年征战和奢华无度,给法国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政府负债累累,国家信用早已破产。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对此一筹莫展,病急乱投医的他,决定让约翰·劳这个“金融魔法师”试一试。劳的“密西西比计划”由此拉开序幕,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放大的惊天计划。

1716年,劳获准在巴黎成立了通用银行 (Banque Générale)。这是一家私人银行,但获得了发行纸币的授权。劳施展了一个小小的“魔法”:他规定,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按固定的重量兑换金银。而当时法国政府自己铸造的金属货币却因成色不足而不断贬值。相比之下,劳的纸币信用坚挺,迅速获得了商人和民众的信赖。两年后,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 (Banque Royale),劳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

银行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主角”是劳在1717年成立的“西方公司”,后更名为广为人知的“密西西比公司”。这家公司被授予了开发法国在北美广袤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贸易垄断权。 劳用尽一切宣传手段,将路易斯安那描绘成一个遍地黄金、物产丰饶的人间天堂。版画上画着当地土著将成块的金子献给法国人,小册子里满是对未来财富天花乱坠的描述。尽管当时的北美殖民地实际上还是一片蛮荒的沼泽,但这并不妨碍法国人为这个“黄金国”的梦想而疯狂。

接下来是劳最核心,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棋:将银行、公司与国家财政完全捆绑。

  1. 发行股票 密西西比公司开始公开发行股票,初始股价为500里弗尔。
  2. 债转股: 为了解决天文数字般的国债,劳宣布,民众可以用手中不断贬值的政府债券,以面值来认购公司的新股。这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债转股 (debt-for-equity swap)。对于国债持有人来说,这是把“废纸”变成“黄金”的机会,因而踊跃参与。
  3. 印钞助推: 身为皇家银行行长的劳,开始疯狂印制新的纸币,并以极低的利率借给民众。这些钱只有一个用途——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

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银行印钱 → 民众借钱买股票 → 股价飙升 → 公司“市值”大增 → 国家财富“增长” → 进一步证明印钞的正确性 → 银行印更多钱…… 这是一个由纸币和欲望构筑的金融永动机。

在货币和宣传的双重驱动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一飞冲天。从500里弗尔,一路飙升到1720年初的超过10,000里弗尔,涨幅高达20倍。巴黎的甘康普瓦街(Rue Quincampoix),这个小小的股票交易中心,挤满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贵族、仆人、厨师、教士,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投机狂潮。 “百万富翁” (Millionaire) 这个词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创造出来,用以形容那些一夜暴富的幸运儿。人们交易的早已不是对遥远殖民地的开发权,而是一种纯粹的、可以无限上涨的符号。 然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终将倒塌。一些清醒的投机者开始意识到,股价已经高到荒谬的程度,他们悄悄地抛售股票,并要求皇家银行将纸币兑换成黄金白银带走。很快,挤兑的涓涓细流变成了滔天巨浪。 劳发现,他印制的纸币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银行的金银储备。恐慌开始蔓延。为了挽救“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例如禁止私人持有超过500里弗尔的黄金、规定黄金对纸币贬值等,试图强迫人们继续相信纸币。但这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最终,在1720年末,泡沫以惊人的速度破裂。股价一泻千里,很快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曾经的“百万富翁”瞬间变回赤贫,无数家庭因此破产。法国经济遭受重创,并在之后数十年都对“银行”和“纸币”这些词汇心怀恐惧。约翰·劳,这位曾经的国家英雄,在一片唾骂声中,仓皇逃离了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威尼斯。

约翰·劳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三百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教训却从未过时。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四个永恒的投资启示。

启示一:价格不等于价值

这是密西西比泡沫最核心、最惨痛的教训。公司的股价在巅峰时期,其总市值甚至超过了当时整个法国的财富。然而,它的真实价值——一片遥远且未被开发的殖民地——几乎为零。价格完全由市场情绪和过剩的货币所驱动,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毫无关系。 一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永远将“价格”和“价值”区分开来。他们购买股票,如同购买一家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在做出决策前,他们会像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所教导的那样,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估算其内在价值,并坚持在价格远低于价值时才买入,以确保足够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他们问的永远是:“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而不是“别人愿意出多少钱买?”

启示二:警惕“新时代”的叙事

约翰·劳为法国人编织了一个关于“新金融”和“新世界”的美妙故事。他宣称自己的“系统”将彻底改变法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大型泡沫都伴随着一个类似“这次不一样”的动人叙事。 无论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利润不重要,点击率为王”),还是近年来的某些概念炒作,其背后都有一个宏大、新颖且难以证伪的故事。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告诫投资者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对自己不理解的、仅靠一个故事支撑的投资保持警惕。价值投资者必须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能够穿透华丽的叙事,直面商业的本质和冰冷的数据。

启示三:货币的幻觉与通货膨胀的风险

约翰·劳的实验本质上是一场失控的通货膨胀 (inflation) 试验。他天真地以为,无限印钞可以创造无限的财富。然而,财富来自于生产和服务,而非印钞机。滥发的货币最终只会稀释所有货币的购买力,制造出虚假的繁荣,并以更猛烈的方式摧毁财富。 这提醒我们,持有现金或名义上保本的资产,在长期来看可能面临巨大的通胀风险。而投资于那些拥有强大品牌、特许经营权和定价能力的优秀企业,其盈利能力可以随着通胀“水涨船高”,是抵御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有力武器。

启示四:人性不变,贪婪与恐惧的循环

甘康普瓦街上的众生相,三百年来在世界各地的交易所里反复上演。当价格上涨时,人们被暴富的故事所吸引,害怕错过机会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情绪压倒了理性,驱使他们在高位接盘。而当泡沫破裂时,极度的恐惧又让他们在最低点仓皇出逃。 价值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人性”的哲学。它要求投资者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市场先生(Mr. Market)的狂躁或抑郁所左右。约翰·劳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弱点。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而是镜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