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塞特
约翰·拉塞特 (John Lasseter),这位名字或许不如史蒂夫·乔布斯或沃伦·巴菲特那样在投资圈如雷贯耳的动画大师,却是《投资大辞典》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词条。他并非投资家,而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灵魂人物和首席创意官。然而,他缔造皮克斯辉煌的职业生涯,堪称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长期价值和坚固护城河的教科书。对于价值投资的信徒而言,拉塞特的故事提供了一个非凡的视角,它揭示了伟大的企业价值并非诞生于财务报表,而是源自于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以及洞见未来的长期主义。研究他,就是研究一家企业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内在密码。
从“被解雇者”到“皮克斯之魂”:价值的发现与创造
每一个传奇故事似乎都有一个“英雄落寞”的开端,拉塞特也不例外。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拉塞特在动画界的“圣殿”——华特迪士尼公司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工作。当时,他疯狂地迷恋上了计算机动画的潜力,并坚信这是动画的未来。然而,在那个由传统手绘动画统治的时代,他的想法被视为异端邪说。在一次大胆的提案后,他被迪士尼无情地解雇了。 这段经历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是一个经典的“市场先生”失灵的隐喻。市场(当时的迪士尼管理层)未能识别一项颠覆性技术的长期价值,错将未来的“现金牛”当作无用的“包袱”而抛弃。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人都缺乏远见。拉塞特加入了卢卡斯影业的电脑图形部,这个部门后来被一位同样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收购,他就是被苹果公司赶走、正在寻找下一个伟大事业的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以500万美元收购了这个团队,并投入了另外500万美元作为运营资金,成立了独立的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乔布斯最初的设想是让皮克斯成为一家销售高端图形计算机的硬件公司,但公司连年亏损。然而,拉塞特和他领导的动画短片团队,却在不断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正是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动画,让乔布斯最终意识到,皮克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冰冷的机器,而在于拉塞特和他的团队赋予机器的“灵魂”——讲故事的能力。 1995年,全球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横空出世,狂揽全球3.7亿美元票房,一举奠定了皮克斯的行业地位。这个转折点告诉我们:
- 识别核心资产: 伟大的投资者善于穿透业务的表象,识别出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乔布斯最终意识到,皮克斯的核心资产不是硬件,而是拉塞特领导的创意团队。
- 耐心与远见: 乔布斯在皮克斯上累计投入了约5000万美元,并忍受了近十年的亏损。这种耐心与对未来的信念,是价值投资获得超额回报的必要条件。
拉塞特的“投资护城河”:不止于技术,更在于文化
《玩具总动员》的成功是技术上的胜利,但如果皮克斯的护城河仅仅是技术,它很快就会被财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填平。拉塞特真正为皮克斯构建的,是一条由创意、文化和流程组成的,深不可测的“无形护城河”。
故事为王:不可复制的产品力
在皮克斯,拉塞特建立了一条铁律:“故事为王”(Story is King)。技术、画面、特效,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务于一个好故事。一部皮克斯电影的剧本,往往要经历数年的打磨,经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 这种对产品核心价值的极致追求,是企业最强大的竞争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要寻找那些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着宗教般热情的公司。一家沉迷于营销噱头或资本运作的公司,或许能获得短暂的成功;但只有那些像拉塞特打磨故事一样打磨产品的公司,才能建立起持久的品牌忠诚度和定价权。
“智囊团”模式:坦诚的“内部审计”文化
为了保证“故事为王”的理念能落到实处,拉塞特与皮克斯的联合创始人埃德·卡特穆尔 (Ed Catmull) 共同创建了著名的“智囊团”(Braintrust)会议制度。 这是一种独特的、残酷而又高效的集体审查机制。当一部电影的创作陷入困境时,导演会把作品展示给由皮克斯其他资深导演和编剧组成的“智囊团”。智囊团的成员会毫无保留地提出最尖锐、最坦诚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
- 对事不对人: 批评是针对作品,而非创作者本人。
- 没有指令权: 智囊团只提供建议,最终决定权仍在导演手中。
这个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防止组织僵化和个人自满的“内部审计系统”。它确保了每一部作品都能在“出厂”前,经过最优秀头脑的压力测试。查理·芒格一直强调,要寻找那些拥有“坦率文化”的公司。皮克斯的智囊团模式,正是这种文化的完美体现。投资者在考察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其财务数据,更要探寻其是否存在类似的、能够自我纠错、追求卓越的内部机制。
鼓励“失败”的创新土壤:构建长期壁垒
拉塞特深知,创意并非凭空而来。他努力在皮克斯内部营造一种鼓励冒险和不怕犯错的氛围。他允许团队进行各种“不靠谱”的实验,甚至为此专门设立了支持实验性短片的项目。他明白,今天的“失败”尝试,可能就是明天伟大创意的养料。 这正是价值投资中“长期主义”的精髓。一家只关注下个季度财报的公司,会倾向于削减研发费用,避免不确定性高的创新项目。而一家着眼于未来十年的公司,则会像拉塞特一样,将“试错成本”视为对未来的必要投资。这种投资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在利润表上,但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化为公司深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形成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长期壁垒。
给价值投资者的三点启示
约翰·拉塞特的故事,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皮克斯电影,充满了值得反复回味的启示。
启示一:投资于“偏执”的管理者和卓越的企业文化
伟大的公司背后,往往站着一位对事业充满激情、甚至近乎“偏执”的领导者。拉塞特对故事和品质的痴迷,就是这种领导力的体现。作为投资者,我们应当寻找那些真正热爱并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业务的管理者,而不是那些只关心股价和期权的金融家。同时,要深入探究公司的企业文化。一个像皮克斯“智囊团”那样鼓励坦诚、拥抱批评、持续学习的文化,是公司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它能帮助企业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在逆境中快速调整。
启示二:伟大的“护城河”源自无形资产
技术可以被超越,专利可以会过期,但强大的品牌、独特的流程和卓越的文化所构成的护城河,却能历久弥新。皮克斯的成功最终证明,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并非3D渲染技术,而是它持续产出好故事的能力。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必须超越有形资产(厂房、设备),去评估那些难以量化但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
- 品牌价值: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它的品牌支付溢价?
- 网络效应: 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会因为用户增多而变得更有价值?
- 文化与流程: 公司是否有独特的、难以复制的内部工作方式?
启示三:识别“非共识”的长期价值
投资的超额回报,往往来自于在市场形成共识之前,做出正确的“非共识”判断。拉塞特对计算机动画的信念,在当时是“非共识”;乔布斯在皮克斯亏损时持续投入,也是“非共识”。这要求投资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抗市场情绪的勇气。当你发现一家公司,它拥有卓越的产品、痴迷的管理者和健康的文化,但市场却因为短期的困难或普遍的误解而低估它时,这或许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的,可以“用五毛钱买一块钱价值”的绝佳机会。 总而言之,约翰·拉塞特用他的职业生涯生动地演绎了价值投资的真谛。他管理的不是股票,而是创意的孵化、人才的激励和文化的构建。但他所创造的,正是所有股东财富增长的最终源泉——一个能够持续产生巨大现金流的、基业长青的伟大企业。因此,将他写入《投资大辞典》,是为了提醒每一位投资者:最成功的投资,永远是投给那些致力于创造真实、持久价值的人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