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纳·冯·西门子

维尔纳·冯·西门子 (Werner von Siemens) 是一位19世纪德国的发明家、企业家和工业巨头,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在《投资大辞典》中,他并非以传统投资家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一位价值创造的典范被收录。他的生平与创业史,深刻诠释了一家伟大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长期主义和全球化视野,构筑起深不可测的护城河。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西门子本人及其创办的企业,就如同解剖一个完美的商业标本,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伟大公司”,其意义远超于单纯分析K线图和财务数据。

维尔纳·冯·西门子于1816年出生在汉诺威附近的一个小镇,他并非出身豪门,而是依靠自身的才智和努力改变了命运。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普鲁士军队,作为一名炮兵军官,他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与许多“只管生,不管养”的发明家不同,西门子天生就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深知,一项发明如果不能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并创造出商业价值,那它就只能永远躺在实验室里。这种“从技术到商业”的闭环思维,是他成功的关键。 1847年,他与机械师约翰·哈尔斯克共同创立了“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这便是今天商业巨头西门子的前身。公司最初的成功源于西门子改良的指针式电报机,它比当时市面上的产品更可靠、更高效。但西门子并未就此止步,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发电机(Dynamo)的实际应用,彻底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也为西门子公司未来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狂人,更是一位深谙人性的管理者和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他所开创的许多经营管理原则,至今仍是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也为我们价值投资者提供了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绝佳视角。

虽然西门子本人可能从未使用过“价值投资”这个词,但他的经营理念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他用一生诠释了,投资的本质不是买卖价格波动的凭证,而是以合理的价格成为一家卓越企业的部分所有者。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再强调,他最喜欢的企业是那种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而西门子堪称是构筑“技术护城河”的宗师。

  • 持续的研发投入: 西门子深信,技术领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他将公司的大量利润重新投入到研发中,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实验室。这在19世纪是极为罕见的。他曾说:“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是绝对不行的。” 这句话至今仍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金科玉律。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财报中的研发投入科目,往往比营销费用更能揭示其未来的增长潜力。
  • 专利与标准: 西门子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积极申请专利,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法律保护的壁垒。同时,他通过推广自己的技术标准,让整个行业都围绕着西门子的生态系统运转。这就像今天的苹果iOS系统或高通的通信专利一样,一旦建立了生态,竞争对手就很难颠覆。
  • 从“点”到“面”的系统性创新: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只满足于发明单个产品,而是致力于打造整个电气化的解决方案。从发电(发电机)、输电(电缆)到用电(电灯、电车),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系统性的布局,使得护城河不再是一条单薄的线,而是一个立体、深邃的防御网络。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时,也应关注其产品或服务是否构成了一个难以复制的生态系统。

在那个充满投机和短视的资本主义早期时代,西门子的长期主义思想显得尤为可贵。他经营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下个季度的财报,而是为了企业能够永续经营。

  • 善待员工的远见: 西门子是欧洲最早为员工提供福利保障的企业家之一。他设立了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利润分享计划。他认为,优秀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忠诚度,远比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更重要。这种理念,与现代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中对“社会责任”(Social)的关注高度契机。一个不尊重员工、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很难拥有长期的竞争力。
  • 财务上的审慎与稳健: 尽管公司业务扩张迅速,西门子始终保持着谨慎的财务策略,避免过度负债。他依靠内生增长和利润再投资,而不是疯狂的外部融资来推动发展。这种对财务健康的重视,为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符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所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一家资产负债表健康的公司,在面对市场风浪时,显然比高杠杆的公司更有韧性。
  • 超越家族的传承: 虽然西门子是一家家族企业,但维尔纳·冯·西门子很早就意识到,企业的未来不能仅仅依赖于血缘关系。他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企业能够平稳地传承和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评估一家公司的治理结构,尤其是管理层的传承计划和激励机制,是判断其长期价值的关键一环。

早在“全球化”成为流行词汇的一个世纪前,西门子就已经是一位全球化的实践者。

  • 勇敢地走向海外: 19世纪50年代,公司成立仅几年,西门子就毅然决然地将业务拓展到俄国,承接了长达数千公里的电报线路铺设项目。随后,他的业务足迹遍布英国、印度乃至整个世界。这种开阔的视野,让西门子公司能够抓住全球不同市场的增长机遇,极大地拓展了其总可寻址市场(TAM)。
  • 本土化经营的智慧: 西门子在海外的扩张并非简单的产品倾销,而是深入当地,设立分公司,雇佣本地员工,并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和策略。这种“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策略,至今仍是跨国公司成功的法宝。投资者在考察一家公司的国际业务时,不仅要看其收入占比,更要看其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其本土化的深度。

研究维尔纳·冯·西门子的故事,不是为了让我们去投资西门子这家具体的公司,而是为了学习一种识别伟大企业的思维框架

当你在研究一家公司时,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看看它是否具备“西门子基因”:

  • 技术壁垒有多高?
    1. 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是品牌、成本,还是像西门子一样,建立在难以模仿的技术或专利之上?
    2. 它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 它的创新是“改良式”的,还是像发电机那样的“颠覆式”的?
  • 管理层是否着眼于未来?
    1. 阅读公司的年报和致股东信,管理层谈论更多的是下一个季度的盈利,还是未来5到10年的战略布局?
    2. 公司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和供应商?企业文化是鼓励创新还是墨守成规?
    3. 公司的分红和回购政策是怎样的?是慷慨回馈股东,还是将更多利润用于再投资以实现长期增长?这背后体现了管理层对股东利益一致性的理解。
  • 公司的成长天花板在哪里?
    1. 它的市场是局限于国内,还是已经具备了全球扩张的潜力与实力?
    2. 它是否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好赛道”上?电气化在19世纪是最好的赛道,那么在21世纪,什么是与之媲美的好赛道?

维尔纳·冯·西门子的传奇告诉我们,一家公司的价值,最终来源于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只是这种能力的滞后反映。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像西门子这位工程师一样,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去探究其运转的“机械原理”。

  1. 理解能力圈 西门子一生都专注于电气工程领域,这是他的能力圈。他没有盲目地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同样,投资者也应该专注于自己能理解的行业和公司,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在市场恐慌时做出理性的判断。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看财报)很重要,但对企业文化、管理层格局、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定性分析同样不可或缺。正如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所说,拥有跨学科的思维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

总而言之,维尔纳·冯·西门子虽然不是一位金融家,但他是一位顶级的“商业价值投资者”。 他投资于技术、投资于人才、投资于未来。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找到那些像西门子一样,能够凭借卓越的远见和持续的创新,不断将“未来”转化为“现在”的伟大企业,然后,坚定地与他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