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2025/08/03 22:02] – 创建 xiaoer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2025/08/03 22:02] (当前版本) – xiaoer | ||
---|---|---|---|
行 1: | 行 1: |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 ||
-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eral Reserve | +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
- | ===== “美联储”究竟是什么? ===== | + | ===== 美联储是个什么样的“央妈”? ===== |
- | 很多人以为美联储是华盛顿的一栋大楼,其实它是一个“联邦”体系,结构上更像一个“国家队”和“地方队”的组合: | + | 美联储并非一个单一机构,而是一个复合体,它巧妙地融合了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特点,以保持其决策的独立性。 |
- | * **理事会 (Board of Governors):** 这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队”核心,由7名理事组成,负责制定全国性的货币政策。 | + | ==== 谁在掌管美联储? ==== |
- | * **12家联邦储备银行 | + | 美联储的权力核心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 |
- |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FOMC):** 这是美联储最受关注的“决策大脑”,由7名理事和5名储备银行行长共同组成。我们新闻里听到的“美联储宣布加息/ | + | * **联邦储备委员会:** 位于华盛顿特区,由七名理事组成。这些理事由美国总统提名,并需获得参议院的确认。他们是美联储的最高决策层。 |
- | ===== 美联储的“魔法三件套” ===== | + | * **12家联邦储备银行:** 分布在美国各大区,扮演着“央妈”派驻在各地的“分行行长”角色。它们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并收集各自区域的经济情报。 |
- | 为了调控经济,美联储手握三件祖传的“魔法工具”。理解了它们,你就看懂了美联储大部分的新闻。 | + |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FOMC):** 这是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也是最受市场关注的机构。它由7名理事和5名储备银行行长共同组成,负责决定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走向。 |
- | ==== 公开市场操作:经济的油门与刹车 ==== | + | ==== 美联储的两大天职 ==== |
- | 这是美联储最常用,也是最强大的工具。 | + | 美联储的行动纲领,我们称之为“双重使命” (Dual Mandate): |
- | * **踩油门(刺激经济):** 当经济不景气时,美联储会入场购买[[国债]]等[[证券]],这相当于向市场注入资金(俗称“放水”)。钱多了,借贷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就更愿意投资和消费。 | + | - **维持物价稳定:** 控制[[通货膨胀]],确保我们手中的货币不会因为物价飞涨而迅速贬值。一个温和可控的通胀(通常目标是2%左右)被认为是健康的。 |
- | * **踩刹车(抑制过热):** 当经济过热,通胀高企时,美联储会反向操作,卖出证券,从市场收回资金。钱少了,[[利率]]上升,经济活动就会降温。 | + | - **促进就业最大化:** 营造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让想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这并不意味着失业率为零,而是要达到一个可持续的、非通胀的就业水平。 |
- | 这就是[[公开市场操作]],它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水龙头”松紧。 | + | ===== 美联储的“魔法棒”:货币政策工具 |
- | ==== 贴现率:给银行的“紧急贷款”利率 ==== | + | 为了完成两大天职,美联储的工具箱里有几件威力巨大的“魔法棒”。 |
- |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在紧急情况下向美联储借钱时需要支付的利率。虽然银行不常使用,但调整贴现率具有强烈的信号意义。降低它,意味着美联储鼓励银行大胆放贷;提高它,则是在警示银行要谨慎行事。 | + | === 联邦基金利率:指挥棒 |
- | ====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保险柜”要求 ==== | + | 这是美联储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联邦基金利率]] (Federal Funds Rate) 是美国银行之间相互借贷的利率。美联储通过设定这个利率的目标区间,来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借贷成本。 |
- | [[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放在美联储,不能用于放贷,就像给银行的资产上了道“保险”。降低这个比率,银行能放贷的钱就变多了,可以刺激经济;反之,则会收紧信贷。不过,这个工具威力巨大,像“地毯式轰炸”,所以不常轻易动用。 | + | * **加息:** 当经济过热、通胀高企时,美联储会提高利率,让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成本变高,从而给经济降温,抑制通胀。 |
- | // | + | * **降息:** 当经济疲软、失业率上升时,美联储会降低利率,鼓励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
- | ===== 美联储与价值投资者的“爱恨情仇” | + | === 公开市场操作:吞吐货币 |
- | 美联储的决策深刻影响着市场,但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呢?答案不是去预测它,而是去理解它,并坚守自己的原则。 | + | [[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 |
- | ==== 利率:改变投资世界的“地心引力” | + | * **买入债券:** 美联储从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相当于向市场投放货币,增加流动性,通常会引导利率下行。 |
- | 利率是所有资产定价的锚。巴菲特曾说:“利率之于投资,如同地心引力之于物质。” | + | * **卖出债券:** |
- | * **低利率时期:** 钱不值钱,存银行利息很低,投资者被迫去寻找更高回报的资产,推动股价、房价上涨。此时,遥远未来的[[现金流]]在[[估值]]时会显得更有价值,因此高增长的科技股往往备受追捧。 | + | === 量化宽松:非常时期的“大水漫灌” === |
- | * **高利率时期:** 无风险的国债就能提供不错的收益,“现金为王”的说法开始流行。借贷成本飙升,企业扩张放缓,经济承压,股市整体面临下行压力。高负债的公司和前景不明的成长股会受到严重冲击。 | + | 当常规降息手段已经用到极致(比如利率已接近于零)但经济依然疲弱时,美联储会启动[[量化宽松]] (Quantitative Easing, |
- | ==== 价值投资者的应对之道:建方舟,不问阴晴 | + | ===== 价值投资者的美联储观察指南 |
- | 面对变幻莫测的货币政策,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把精力花在猜测“天气”上,而是专注于打造一艘能抵御任何风浪的“方舟”。 | + |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不应像短线交易者那样对美联储的每次讲话都心惊肉跳,试图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反,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视角来理解美联储政策的长期影响。 |
- | | + | ==== 利率变动与企业价值 |
- | - 第二,聚焦企业[[内在价值]]:真正伟大的企业,无论利率高低,都能凭借其强大的[[护城河]]持续创造价值。你的任务是找到这样的企业,并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能够在高利率环境下依然保持盈利和增长的公司,才是真正的“硬资产”。 | + | 利率是[[估值]]模型中的核心变量之一。在对公司进行估值时,我们需要将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通过一个[[折现率]]折算成今天的价值。而这个折现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准利率的影响。 |
- | - 第三,善用利率作为标尺:利率是衡量[[机会成本]]最重要的标尺。当十年期国债利率为5%时,你投资任何股票的预期回报率都应远高于此,否则就无法补偿你所承担的额外风险。在进行[[现金流折现模型]](DCF)估值时,应使用一个反映了当前利率环境的、理性的[[折现率]],并始终坚持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 | + | * **利率上升,** 意味着折现率提高,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在今天的价值会降低,从而可能压低股票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未来高增长的科技公司,影响尤为明显。 |
- | **最终启示:** 美联储主席说了什么很重要,但你投资组合里的公司CEO做得怎么样更重要。与其盯着华盛顿的风吹草动,不如多花时间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商业模式。 | + | * **利率下降,** 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公司的估值。 |
+ | * // | ||
+ | ==== 通胀预期与购买力 | ||
+ | 美联储对抗通胀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们投资的**真实回报**。价值投资追求的是长期[[购买力]]的增长,而不仅仅是账户数字的增加。如果年化收益率是8%,但通胀率也是8%,那么你的真实回报其实是零。 | ||
+ | | ||
+ | ==== 保持冷静,关注基本面 ==== | ||
+ | // | ||
+ | 美联储的决策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其耗费心力去猜测下一次议息会议的结果,不如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深入研究你感兴趣的公司**。 | ||
+ | * //最终启示:// 美联储的政策是影响市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