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竞争
行业内竞争 (Rivalry among existing competitors) 这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中提出的核心力量之一,指的是同一行业内,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展开的较量。想象一下,一条美食街上挤满了十几家火锅店,它们为了吸引顾客,要么打折促销,要么推出新品,要么疯狂发传单——这就是激烈的行业内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是“价格战”,还包括广告大战、产品创新竞赛、渠道争夺和客户服务升级等多种形式。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看懂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是判断一家公司能否长期创造价值的关键。
为什么它对价值投资者很重要
简单来说,竞争是利润的天敌。当行业内竞争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拳击赛时,即使是最优秀的企业也可能被打得鼻青脸肿,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如何判断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给一个行业的“火药味”打分:
竞争对手的数量和实力
一个行业里的“玩家”是多是少,是强是弱,直接决定了竞争的基调。
- “角斗场”模式: 当行业内存在大量规模和实力相当的竞争者时,竞争往往最为激烈。大家谁也不服谁,为了抢地盘,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不断发动价格战,最终两败俱伤。比如,许多城市的网约车市场、共享单车市场早期都曾上演过这种惨烈的肉搏战。
行业增长速度
行业的成长性就像一个不断变大的蛋糕,决定了大家是合作共赢还是互相抢食。
- 存量博弈: 在一个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行业里,一家公司想增长,就必须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份额。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竞争自然白热化。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就常常面临这种局面。
- 增量共舞: 在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行业里,比如早期的云计算或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身在不断扩大。即使不断有新玩家进入,大家也都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
你的产品和别人的到底有多大不同?这是决定竞争方式的关键。
退出壁垒的高低
想退出这个行业,容不容易?这决定了失败者能否顺利“离场”。
- “想走走不了”的困局: 如果行业的退出壁垒很高,比如拥有大量难以变现的专用设备(如航空公司的飞机、重化工的生产线),或者需要承担高昂的遣散费用,那么即使企业已经亏损,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经营,这会加剧整个行业的过度竞争。
- “说走就走”的洒脱: 如果退出壁垒低,比如开一家小餐馆,经营不善可以很快转让或关闭,亏损的企业会及时退出市场,从而维持了行业的供需平衡,竞争不至于过度恶化。
投资启示
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应该从行业竞争分析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 寻找“好赛道”: 价值投资的精髓之一是寻找结构良好、竞争有序的行业。在这样的行业里,优秀的公司更容易脱颖而出,并长期享受发展的红利。要警惕那些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参与者众多的行业。
- 保持动态观察的视角: 商业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革新、政策变化或新晋“野蛮人”的闯入,都可能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因此,对行业竞争的分析必须是持续的、动态的,不能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