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税人
“负税人”并不是一个官方的会计或金融术语,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它是价值投资领域对一类特殊商业模式的生动比喻。它并非指那些偷税漏税的企业,恰恰相反,它形容的是那些生意模式极佳,能够长期、大规模、无成本地占用商业伙伴(客户或供应商)资金用于自身发展的公司。这些公司在现金流上,仿佛不是在向政府“纳税”,而是在向上下游“收税”,从而免费获得了一笔宝贵的、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这笔钱的本质就是浮存金(Float)。
负税人是如何“收税”的?
“负税人”的“收税”本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本质上是其强大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的体现。
向上游供应链“收税”
这类公司通常是渠道或零售巨头,对上游供应商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它们的核心操作是:先收钱,后付款。 想象一下大型连锁超市。它今天卖出一瓶洗发水,立刻就从消费者那里收到了现金。但是,它可能要等到30天、60天甚至90天后,才把这瓶洗发水的货款支付给生产商。在这几十天里,这笔本应付给供应商的钱,就安安稳稳地躺在超市的银行账户里,可以用来支付员工工资、开新店、或者进行短期投资。这相当于供应商为超市的运营免费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
- 关键指标: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这个天数越长,意味着公司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时间越长,“收税”能力越强。
向下游客户“收税”
这类公司则凭借其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心甘情愿地先付款,后消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险公司。我们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但只有在未来发生理赔事件时,保险公司才会把钱赔付给我们。在此期间,所有投保人缴纳的巨额保费,就形成了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其他例子还包括:
- 预售模式: 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子还没建好时就开始卖期房,提前锁定大量资金。
- 会员/储值模式: 健身房的年卡、超市的购物卡、咖啡店的储值卡,都是先收钱,后提供服务或商品。
- 订阅服务: 软件公司或流媒体平台的年费订阅。
为什么“负税人”是好生意?
成为“负税人”是无数企业家梦寐以求的状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商业优势。
- 健康的现金流: “负税人”的商业模式通常会带来一个极其优秀的财务指标——负的现金转换周期。这意味着公司在需要向供应商付款之前,早就收到了客户的钱,其运营几乎不占用自有资金,现金流极其充裕和健康。
投资启示:如何找到“负税人”?
作为投资者,识别出潜在的“负税人”是挖掘优质公司的重要一环。
- 第一步:看懂财务报表。
- 在资产负债表中,寻找数额巨大且持续增长的 “合同负债”(新会计准则下的预收款项)或 “预收款项”。
- 寻找数额巨大且持续增长的 “应付账款” 和 “应付票据”。
- 计算现金转换周期(CCC = 存货周转天数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一个长期为负且稳定的CCC是“负税人”的典型特征。
- 第二步:分析商业模式。
- 这家公司是否有强大的定价权?它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让客户愿意预付?
- 它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对上游供应商有绝对的话语权?
- 它的生意是否具有“先收钱、后办事”的天然属性?
一个忠告: 找到“负税人”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判断这笔“税款”(即浮存金)的稳定性和成本,以及管理层运用这笔资金的能力。一个能持续收“税”,又能高效利用“税款”创造价值的公司,才是值得我们长期持有的“金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