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

费雪

菲利普·A·费雪(Philip A. Fisher),一位与本杰明·格雷厄姆齐名的投资界泰斗,被誉为现代成长股投资策略的开创者。如果说格雷厄姆教会了世界如何“捡烟蒂”(以极低价格买入普通公司),那么费雪则教会了我们如何“买果树”(以合理价格买入能持续产出丰硕果实的伟大公司)。他的投资哲学深刻影响了包括沃伦·巴菲特在内的无数投资人。费雪的核心思想是,投资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那些具有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卓越公司,然后像“传家宝”一样长期持有,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复利奇迹。他的经典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是每个希望理解成长股投资者的必读圣经。

费雪的投资体系如同一部精密的寻宝指南,它不只关注藏宝图上的标记(财务数据),更看重宝藏本身的成色(公司质地)。

“闲聊法”(Scuttlebutt Method)是费雪投资研究的独门秘籍。这个词听起来很接地气,做法也的确如此。它指的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与跟公司有关的各路人马“闲聊”,来拼凑出对这家公司最真实、最立体的认知。 想象一下,你要研究一家公司,除了阅读年报,你还可以:

  • 找它的客户聊聊: 他们的产品真的好用吗?下次还会买吗?
  • 问问它的供应商: 这家公司付款及时吗?订单稳定吗?
  • 采访它的竞争对手: 他们最忌惮这家公司的什么?
  • 甚至是离职员工: 公司的文化和管理层到底怎么样?

通过这些“闲聊”,费雪能够获得财报上永远看不到的信息,比如公司的护城河是否坚固、管理层是否诚信、研发能力是否顶尖等。这是一种质化分析的艺术,是识破“故事”与“事实”的关键。

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十五点原则”清单,用以筛选值得投资的伟大公司。这十五个问题堪称成长股投资的“灵魂拷问”,可以大致归为三类:

  • 公司业务的“天花板”有多高?
    1. 比如:公司是否有足够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服务,能支撑未来数年的销售增长?管理层是否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以维持增长?
  • 管理层的“含金量”有多高?
    1. 比如: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在顺境和逆境中,他们是否都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劳资关系?
  • 公司的“性价比”有多高?
    1. 比如:公司拥有什么样的利润率水平,以及能否长期维持或提升?投资这家公司的股票,其回报率是否物有所值?

这个清单提醒我们,投资决策不应基于一两个亮点,而应是对公司进行全面、系统性的考察。

费雪是“买入并持有”策略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如果你通过“闲聊法”和“十五点原则”真的找到了一家卓越的公司,那么卖出它的最佳时机,几乎是“永不”。 他批评了那种“股价涨了就卖,跌了就恐慌”的短视行为。他认为,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恶化,或者你没有发现当初的买入是错误的,就不应该轻易卖出。频繁交易不仅会产生高昂的成本,更会让你错失伟大公司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惊人的增长。

初看起来,费雪的“成长”理念似乎与格雷厄姆的“价值”理念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费雪极大地拓展了价值投资的内涵。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上的“硬资产”,他追求的是“便宜”。而费雪告诉我们,一家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卓越的管理层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同样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却更为强大的安全边际。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的投资理念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正是费雪的这15%,让巴菲特完成了从“捡烟蒂”到“买城堡”的伟大进化,让他明白“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胜于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公司”。从这个角度看,成长是价值的一个关键维度,两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费雪的智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实用的启示:

  1. 做足功课,而不只是道听途说。 在你买入一只股票前,尝试用“闲聊法”的思维去了解它,去理解它的生意,而不仅仅是看K线图或听信“专家”推荐。
  2. 关注质地,而不只是价格。 投资的核心是成为一家好公司的部分所有者。优先寻找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优秀管理层和光明前景的公司。
  3. 要有耐心,与好公司共成长。 投资不是一夜暴富的赌场。找到值得信赖的公司,然后给它(也给你自己)足够的时间,让复利发挥它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