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
资产荒 (Asset Scarcity) “资产荒”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而是对一种市场状态的形象描述。它指的是市场上流动的资金非常充裕,但收益率高、风险又相对较低的优质投资标的却非常稀缺的现象。这就好比一大群饥肠辘轆的食客涌入一家餐厅,却发现菜单上只剩下几道菜可点,结果自然是这几道菜的价格被越抢越高。通常,“资产荒”的背后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之间的矛盾:央行“放水”导致钱不值钱,而好企业、好项目又不够多,无处安放的巨量资本只能在有限的资产中“内卷”,最终推高了整体的资产估值水平,降低了未来的预期回报率。
“资产荒”是怎么来的?
“资产荒”的形成,通常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 钱太多了:宽松的货币环境
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央行常常会采取降息、量化宽松 (QE) 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水”。这使得社会上的钱多了起来,并且资金的成本(利率)变得很低。手握大把现金的机构和个人,都不甘心让财富躺在银行账户里被通货膨胀侵蚀,于是急切地寻找能够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
- 好东西太少了:优质资产的稀缺
与泛滥的货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质资产的供给不足。这可能源于多种原因,例如:
- 经济转型期: 旧的增长引擎熄火,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导致能产生稳定高回报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减少。
- 无风险利率下行: 在低利率环境下,国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传统避险资产的收益率变得毫无吸引力,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回报要求。
“资产荒”下,市场有什么表现?
当大量资金追逐少量资产时,市场会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
- 水涨船高,资产价格泡沫化
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房地产,几乎所有资产的价格都被推高。股票市场的整体市盈率 (P/E Ratio) 等估值指标会达到历史高位,甚至一些基本面平平的公司也能获得很高的估值。这是一种泥沙俱下的普涨行情。
- 风险偏好被迫提升
为了获得一个尚可的回报率,投资者不得不“下沉”资质,去购买那些风险更高、自己原本不会考虑的资产。这导致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的风险溢价被压缩,投资不再是“因为好而买”,而是“因为没得选而买”。
- “抱团”与“核心资产”崇拜
市场资金会集中涌向少数被普遍认为质地优良、确定性高的龙头公司,形成所谓的“抱团取暖”现象。这些公司被称为“核心资产”,其股价被推至极端水平,因为投资者相信,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只有这些“最好的公司”才是最安全的港湾。
作为价值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资产荒”?
“资产荒”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是巨大的考验,因为它让“好公司、好价格”的组合变得凤毛麟角。但越是喧嚣的市场,越需要清醒的头脑。
- 坚守能力圈,拒绝“凑热闹”
- *最重要的原则是:只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领域。 市场再狂热,也绝不追逐那些自己看不懂的热门概念。在“资产荒”中,最大的风险不是踏空,而是在 FOMO(害怕错过)情绪的驱使下,为自己不了解的风险买单。 - 保持耐心,现金也是一种策略 当满市场都是估值过高的资产时,手握现金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性的选择。传奇投资人塞斯·卡拉曼曾说:“价值投资的秘诀是纪律、耐心和判断力。”耐心持有现金,意味着你保留了“选择权”,可以在市场回归理性、好机会出现时,拥有充足的“弹药”。 - 提高标准,严守安全边际 在昂贵的市场中,对投资标的的要求应该更高,而非更低。你需要对企业的质地、护城河和长期前景进行更严苛的审视,并坚持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为可能发生的错误和意外预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在泡沫时期尤其如此。 - 放眼全球,拓宽投资视野**
如果本土市场“资产荒”严重,不妨将目光投向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其资产估值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被低估的投资机会,是应对局部市场过热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