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
追高 (Chasing Highs),指在某个资产(通常是股票)的价格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投资者再进行买入的行为。这种决策往往并非基于对资产内在价值的深入分析,而是被市场的市场情绪所驱动,尤其是害怕错失良机(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在作祟。追高行为在牛市中后期或热门板块炒作时尤为普遍,投资者看到股价K线图拉出一条漂亮的“大阳线”,便忍不住冲进去,希望价格能继续一飞冲天。然而,这种行为与价值投资的核心——“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背道而驰,通常伴随着极高的风险。
“追高”背后的心理陷阱
人类并非天生理性的投资机器,我们的决策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偏误的影响。理解这些陷阱,是避免成为“高位站岗者”的第一步。
错失恐惧症(FOMO)
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当媒体、社交圈都在讨论某只股票涨了多少倍,某某因此实现了财富自由时,一种“再不上车就晚了”的焦虑感会油然而生。这种恐惧感会压倒理智,促使人们在不合适的价位买入。
羊群效应
“既然大家都在买,那肯定没错。” 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当看到大量资金涌入某只股票,推动其价格节节攀升时,个体会倾向于跟随“羊群”的脚步,认为集体的选择是安全的。然而,历史一再证明,市场的“共识”常常是错误的,尤其是在泡沫的顶点。
近期偏误
投资者会不自觉地过分看重近期发生的事情,并以此来预测未来。如果一只股票连续上涨了一个月,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信它下个月还会继续上涨,而忽略了其长期基本面和估值水平。
为什么“追高”常常是坏主意?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追高行为至少有两大致命缺陷。
丧失了“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这个差价,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它是保护我们投资不出大错的缓冲垫。而追高,本质上是在用一块钱甚至一块二去买一块钱的东西,完全放弃了安全边际。这意味着,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或公司业绩不及预期,股价的任何回调都可能让你直接陷入亏损。
高位接盘的风险
股价的上涨,背后是买入力量大于卖出力量。当价格被推到高位时,早期获利的投资者随时可能“落袋为安”,卖出压力会逐渐增大。追高者恰好在这个时候入场,很可能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棒,买在了价格的顶点或半山腰,面临长期的套牢风险。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派对,追高者总是在音乐即将停止时才匆匆赶到。
如何避免“追高”的冲动?
克服人性弱点,建立投资纪律,是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
- 坚守价值投资理念: 永远把关注点放在“这家公司值多少钱?”而不是“这只股票明天会涨多少?”上。
- 估值是锚: 在买入前,对公司进行独立的估值,设定一个合理的买入价格区间。如果股价远高于这个区间,无论市场多么火热,都要坚决放弃。
- 能力圈原则: 只投资于自己能深刻理解的行业和公司。当你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有多深、盈利能力有多强时,你才能在它被市场错杀时勇敢买入,在它被市场追捧时淡然处之。
- 制定并遵守投资纪律:
- 建立一份投资清单: 像飞行员起飞前检查仪表一样,在每次买入前,对照自己的投资原则清单进行检查,避免冲动决策。
- 接受“错过”: 投资市场永远不缺机会。错过一只疯涨的股票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追高被套的后果却可能很严重。记住,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要亏损本金。
- 反向思考: 当所有人都看好并蜂拥而入时,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现在买入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比是多少?是否还划算? 这种逆向思维,能帮助你远离人群,找到真正属于价值投资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