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电价

销售电价

销售电价 (Sales-side Electricity Price),又称“终端电价”,是我们作为普通居民或企业主,最终为一度电支付给电网公司的全部价格。把它想象成我们在超市为一瓶牛奶付的零售价,这个价格不仅包含了牛奶本身的成本(相当于发电成本),还包括了运输费、超市的运营成本和利润(相当于电网的输送成本和利润),以及一些税费。因此,销售电价是电力商品从“出厂”到“到家”全链条成本和利润的最终体现,它的高低和构成方式,直接关系到电力行业上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价值投资者分析电力板块时必须解开的“价格密码”。

想看懂销售电价,就要像解剖麻雀一样,看看它里面都包含了什么。在我国当前的电价体系下,我们支付的电费账单,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拼装”而成:

  • 上网电价: 这是发电厂(比如火电厂、水电站)把电卖给电网公司的“出厂价”。这是电力生产环节的收入。
  • 输配电价: 这是电网公司收取的“过路费”。电力从遥远的发电厂输送到我们家里,需要跨越千山万水,建设和维护这些输电网络(高压线、变电站等)的成本,以及电网公司的合理利润,都包含在这里。对于电网公司而言,这部分是其核心收入来源,具有很强的公用事业属性。
  •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这部分是国家为了支持特定目标(如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而向全体电力用户征收的费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化的公式:销售电价 ≈ 上网电价 + 输配电价 +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理解销售电价的变动逻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电力行业相关公司的投资价值。

不同的电力公司,在销售电价这根链条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也大相径庭。

  1. 对于电网公司(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上市子公司): 它们的商业模式类似“高速公路收费站”。其核心利润来自稳定且受监管的输配电价,而非买卖电力的差价。因此,只要用电量稳定增长,它们的盈利就非常稳定、可预测。这使得它们成为寻求稳定现金流低风险的投资者的理想标的,如同投资于一个国家的基石资产。
  2. 对于发电公司: 它们是电力的生产者,其盈利直接取决于“出厂价”也就是上网电价。在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的背景下,有能力以更低成本发电的企业(如成本低廉的水电核电,或高效环保的火电机组)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高的利润空间,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销售电价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1. 关注电价改革: 我国正在深化电价改革,趋势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意味着对电网公司输配电价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其收益稳定合理;“放开两头”则意味着发电侧的上网电价和用户侧的销售电价将更多由市场供需决定。这意味着,未来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出现分化,而高耗能行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因电价波动而受到影响。
  2. 识别成本转嫁能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分析制造业等下游企业时,需要特别关注它们对电价上涨的成本转嫁能力。如果一家企业所在行业竞争激烈,且产品缺乏独特性,那么上涨的电费成本可能会严重侵蚀其利润。反之,拥有强大品牌和护城河的企业则能更从容地将成本压力转移给消费者。
  3. 新能源的长期影响: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长远来看,它们有望拉低整体的上网电价水平,从而可能降低全社会的用电成本。这不仅利好新能源运营商本身,也将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对这一长期趋势的洞察,是价值投资者布局未来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