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下限

零利率下限

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是指名义利率不能有效降至零以下,甚至更低负数的理论极限。传统上,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然而,当基准利率接近或达到零时,人们可以选择持有现金,因为现金名义收益率是零。这意味着,如果银行提供负利率,储户宁愿取出现金放在家里,也不愿让存款缩水。因此,零利率下限成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边界,限制了中央银行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时期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能力。这一现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及近年来的新冠疫情中,被多个主要经济体所经历,迫使各国央行探索非常规货币政策

  • 现金的吸引力: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现金本身具有零名义收益率。当银行存款利率降到极低甚至负值时,理性的投资者和储户会倾向于取出现金,避免资产贬值。
  • 持有成本:虽然持有大量现金存在保管成本和安全风险,但在名义利率为负的情况下,这些成本可能低于在银行存款的损失。
  • 技术与法律障碍金融体系在技术和法律层面,对大规模负利率的实施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限制。

零利率下限不仅是货币政策的边界,也对整体经济运行带来深远影响:

面对零利率下限的挑战,各国中央银行被迫采取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

  1.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通过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及其他资产,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压低长期利率,并促进信贷扩张。
  2. 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通过明确承诺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政策,引导市场预期,降低长期借贷成本,鼓励投资
  3. 负利率政策:少数国家(如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尝试将基准利率降至零以下,对银行中央银行准备金收取费用,以促使银行放贷而非囤积流动性
  4. 财政政策配合:在零利率下限环境下,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的重要性凸显,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通货紧缩的关键手段。

零利率下限环境对普通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投资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