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伦商品
韦伯伦商品 (Veblen Good) 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价格定得越高,需求量反而越大。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平时“越贵越没人买”的常识,即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这种效应源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心理现象——“炫耀性消费”。商品的高价本身就成了其吸引力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彰显购买者的财富、地位和社会身份。这个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托斯丹·韦伯伦(Thorstein Veblen)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专门用来描述那些被富裕阶层用来作为身份象征的奢侈品。
韦伯伦商品:价格越高,越想拥有?
想象一下,如果一款名牌包突然从十万元降价到一千元,它的吸引力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对于真正的目标客户来说,吸引力可能不升反降。这就是韦伯伦商品的核心逻辑:消费它,为的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它所承载的“我很富有”的社交信号。
炫耀的魔力
韦伯伦商品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炫耀价值。
- 功能 vs. 信号:一块价值百万的名表,在计时功能上同一块几百元的电子表没有本质区别。多出来的几十上百万,买的其实是一个“身份标签”,一个无需言语即可向外界传递财富和品味的强大信号。
- 稀缺性与排他性: 高昂的价格天然地为商品筑起了一道门槛,将大多数人排除在外,从而为少数拥有者创造了一种优越感和归属感。法拉利跑车、爱马仕铂金包、限量版艺术品都是典型的例子。它们的制造商甚至会刻意控制产量、延长等待名单,以维持其稀缺和尊贵的形象。
与吉芬商品的区别
提到价格与需求的“反常”关系,很多人会联想到另一个经济学概念——吉芬商品 (Giffen Good)。但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 本质不同: 韦伯伦商品是奢侈品,其消费行为源于财富和炫耀心理。而吉芬商品是劣等必需品,其消费行为源于贫困和无奈。
- 场景不同: 一个典型的吉芬商品例子是19世纪爱尔兰的土豆。当土豆(主食)价格上涨时,极端贫困的家庭因为买不起更贵的食物(如肉类),不得不放弃后者,把有限的钱全部用来购买更多的土豆以求果腹。
简单来说,买韦伯伦商品的人是因为“太有钱”,而买吉芬商品的人则是因为“太没钱”。
投资启示:价值投资者的“避雷针”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韦伯伦商品及其背后的商业模式既是机遇,也是陷阱。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某些公司的真实价值。
“护城河”还是“海市蜃楼”?
拥有韦伯伦商品的公司,往往具备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这构成了它们宽阔的护城河 (Moat)。
- 强大的定价权: 像路威酩轩(LVMH)或法拉利这样的公司,可以在不流失核心客户的情况下进行提价,从而获得极高的利润率。这种由品牌驱动的定价权是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
- 脆弱的心理基础: 但需要警惕的是,这条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它建立在消费者心理、社会风气和品牌形象之上,而非实体资产。一旦品牌形象因丑闻受损,或社会价值观转向唾弃“炫耀性消费”,这条护城河就可能瞬间蒸发,如同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