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 (LeEco),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它曾是一家以视频流媒体服务起家,后迅速膨胀为拥有“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的科技巨头,业务横跨电视、手机、体育、影视、汽车乃至金融。然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化反”故事最终被证明是一个难以自洽的资本幻梦。从创业板的“第一高价股”到最终黯然退市,乐视的兴衰史,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的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梦想、狂热、风险与理性的经典反面教材。
在投资世界里,有些公司的故事读起来像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乐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故事充满了天才的构想、资本的狂欢,以及最终“为梦想窒息”的悲情。
乐视的起点并不复杂。2004年成立的乐视网,是中国最早的视频网站之一,并且独辟蹊径地购买了大量影视剧版权。当中国互联网进入视频时代,手握版权库的乐视网顺势而为,于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成功IPO,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视频公司。 然而,创始人贾跃亭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构想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宏大蓝图——“生态化反”。这个听起来颇具化学质感的新词,核心思想是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垂直整合,将看似不相关的业务串联起来,创造出 1+1 > 2 的协同效应。 于是,一场疯狂的扩张开始了。以视频内容为核心,乐视迅速孵化或收购了七大子生态:
在那个资本狂热的年代,这个故事性感得令人无法抗拒。每当乐视宣布进入一个新领域,都会召开一场盛大的发布会,用精心制作的PPT描绘颠覆行业的壮志。其股价也随之飙升,一度成为A股市场万众瞩目的明星,无数投资者被“生态化反”的魅力所折服,坚信自己正在见证下一个苹果或亚马逊的诞生。
然而,构建生态帝国需要的是真金白银,而且是海量的真金白银。乐视的七大生态,除了早期的视频和电视业务尚有造血能力外,其余几乎全是嗷嗷待哺的“吞金兽”,尤其是最烧钱的汽车生态。 为了给梦想输血,乐视几乎用尽了所有融资手段:
这个模式就像一个不断需要加速才能保持平衡的陀螺,一旦外部输血的速度跟不上内部失血的速度,崩盘就是瞬间的事情。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乐视汽车。造车是一个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极长的行业,它成为了抽干乐视现金流的无底洞。 2016年底,乐视手机供应链欠款危机爆发,成为了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随后,欠薪、裁员、高管离职、供应商上门讨债等负面新闻接踵而至。贾跃亭那句著名的“我会负责到底”,连同他那句“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最终都变成了资本市场的一声叹息。尽管后来“白衣骑士”孙宏斌携其融创中国入局,试图挽救危局,但面对深不见底的债务黑洞,最终也只能壮士断腕,黯然离场。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乐视的故事并非只是一场热闹的悲剧,它更像一面“照妖镜”,清晰地照出了那些违背基本投资原则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购买企业的内在价值,而非追逐市场的流行叙事。 乐视的崛起,是典型的“故事驱动型”增长。它的市值并非建立在坚实的利润和健康的现金流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生态化反”这个未来故事的预期之上。投资者买入的不是一家公司的当下,而是创始人描绘的一张宏伟蓝图。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财务报表是企业的体检报告,即便可以“美颜”,也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乐视的财务危机并非一日之寒。如果投资者能够仔细审阅其财报,就能发现许多危险信号:
投资是投人,但绝不能演变成对个人的盲目崇拜。 贾跃亭无疑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梦想家和演讲家。他的光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掩盖了乐视经营和治理上的巨大风险。
2021年,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从A股退市,一个时代就此落幕。回望这段历史,乐视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一地鸡毛和股民的眼泪。它是一本价值千金的教科书,用最惨痛的方式教会了我们几条朴素的投资真理:
乐视的故事警示我们,投资的舞台上,绚烂的烟花固然迷人,但我们寻找的,应该是那种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燃烧,持续散发光和热的“长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