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网(Leshi Internet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Corp., Beijing),曾用名“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贾跃亭于2004年创立。它最初是一家专注于长视频版权分销和网络视频播放服务的公司,并于2010年作为中国首家视频网站登陆A股的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一度成为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公司,被誉为“创业板一哥”。然而,乐视网的辉煌是短暂的。它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所谓“生态化反”模式进行疯狂扩张,业务版图迅速延伸至电视、手机、体育、金融甚至汽车等众多领域。这种烧钱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引爆了震惊全国的“乐视危机”。经中国证监会调查,乐视网连续十年财务造假,其巅峰时期的繁荣景象被证实为一场精心策划的“世纪骗局”。最终,乐视网于2020年被强制退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标志性案例,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深刻而惨痛的反面教材。
乐视网的兴衰史,如同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商业大片,生动地诠释了梦想、狂热、贪婪与毁灭。它的故事,是每一位投资者都应细细品读的风险警示录。
在乐视网崛起的时代,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风口。贾跃亭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视频网站,他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概念——“生态化反”。这个概念的核心是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将看似不相关的业务(如内容、硬件、软件、平台)打通,创造出“1+1 > 2”的化学反应。
这个故事在当时听起来无懈可击,它描绘了一个未来科技生活的完美闭环。投资者和消费者都被这个宏大的叙事所吸引,相信乐视将成为中国的苹果+Netflix+特斯拉的结合体。然而,这个“生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资金投入,为其日后的崩塌埋下了最危险的伏笔。
凭借“生态化反”的性感故事,乐视网在资本市场上一路狂飙。从2012年底到2015年中的牛市顶点,其股价上涨了惊人的40多倍,市值一度突破1700亿元人民币,稳坐创业板头把交椅。 在那个时期,乐视网成为了市场的绝对明星。分析师们用最华丽的辞藻为其撰写研究报告,公募基金和各路资本争相涌入,甚至众多演艺界明星也纷纷投资入股。市场的狂热情绪将乐视网的市盈率 (PE) 推至令人咋舌的高度。人们买入的早已不是乐视网这家公司的真实业绩,而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一个由贾跃亭亲手编织的、看似即将实现的科技乌托邦。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狂热追捧,是典型的泡沫特征。
“生态”的扩张永无止境,贾跃亭的梦想也随之膨胀到了造车领域——一个更加烧钱的无底洞。他投入巨资在美国创办了法拉第未来 (Faraday Future),试图颠覆传统汽车产业。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汽车项目巨大的资金需求,叠加手机供应链欠款、体育版权费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乐视脆弱的资金链在2016年底应声断裂。供应商上门讨债、员工工资缓发、项目停滞……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尽管期间有“白衣骑士”孙宏斌携其融创中国投入150亿元试图挽救,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并最终承认投资失败。贾跃亭本人则在危机全面爆发后,以“下周回国”的承诺远走美国,至今未归。
随着贾跃亭的出走和公司问题的彻底暴露,乐视网的股价一落千丈。在经历了漫长的停牌和挣扎后,于2020年7月21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终止上市。 故事的结局远未结束。2021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调查结果,认定乐视网在2007年至2016年连续十年财务造假,其上市相关文件及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乐视网因此被处以2.4亿元罚款,贾跃亭个人则被处以2.41亿元罚款,并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这一纸罚单,为这场持续多年的“生态”大戏,最终定性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乐视网的废墟之上,长满了值得汲取的教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非理性时的疯狂,也凸显了坚持基本原则的宝贵。
乐视网的成功,是“故事”的成功。 投资者为之疯狂的,是“生态化反”这个听起来无比美妙的商业故事,而非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
沃伦·巴菲特一再强调,伟大的公司都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 (Moat),以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乐视宣称其“生态”就是它的护城河,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幻觉。
乐视危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其混乱的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结构和大规模的关联交易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如果说乐视案只有一个最重要的财务教训,那一定是现金流。在乐视网最风光的几年里,它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数据都非常亮眼(后来被证明是伪造的),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长期为负或与利润严重不匹配。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曾有一个经典比喻:“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它是一台称重机。” 乐视网的案例完美验证了这一理论。
乐视网,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激动、也让无数人梦碎的名字,如今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一部分。它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利用人性弱点和市场狂热来编织泡沫的公司。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无法改变市场的非理性,但我们可以选择构建自己的理性框架。通过学习乐视网的案例,我们应深刻理解到: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商业常识;重视冰冷的财务数据,而非火热的资本故事;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抵制未知的诱惑;并始终牢记,投资的本质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非参与一场击鼓传花的博弈游戏。在投资的道路上,避开像乐视网这样的“巨坑”,远比抓住几个所谓的“风口”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