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九不得

九不得,并非某个官方的金融术语,而是流传于中国投资圈的一套民间投资心法,一套实战性极强的选股“排雷”指南。它通常被认为源自于知名基金经理董承非多年的投资实践总结。这套心法并非高深的数学模型,而是一份“负面清单”,清晰地列出了九种价值投资者应当极力规避的公司类型或投资情形。其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先避险,再求胜”,这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以及沃伦·巴菲特所强调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亏钱,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它教导投资者,在寻找伟大的公司之前,首先要学会识别并绕开那些可能导致资本永久性损失的“陷阱”。

“九不得”的由来与核心思想

在投资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圣杯”企业难如登天,但识别出那些千疮百孔、随时可能沉没的“破船”则相对容易。这正是“九不得”背后的智慧,一种逆向思维的艺术,深受查理·芒格“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Invert, always invert)哲学的影响。与其苦苦思索“什么能让我成功?”,不如先问问自己“什么会让我彻底失败?”。 “九不得”就像一张投资地图上的“危险区域”标记。它不是告诉你宝藏埋在哪里,而是明确告诉你哪里有沼泽、哪里有悬崖、哪里有猛兽。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精力、信息和专业知识都相对有限,与其耗费心神去追逐每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投资机会,不如先建立一个坚固的“防火墙”,将那些大概率会“暴雷”的公司过滤掉。这种做“减法”的投资方式,虽然可能让你错过一些短期暴涨的“妖股”,但却能极大地提高你长期投资的生存率和最终的盈利概率。它强调的是稳健与常识,是价值投资理念在风险控制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实践。

逐条解读“九不得”

“九不得”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出入,但其精神主旨大同小异。以下是市场上流传最广、也最具代表性的九条原则,我们将逐一为您剖析其中的奥秘。

一、无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得投

这条原则直指企业的生存之本。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家公司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的优势,也就是巴菲特口中那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二、商业模式“算不清楚”的公司不得投

这条原则强调的是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领域,即巴菲特著名的“能力圈”理论。

三、行业前景不明朗的公司不得投

投资就像冲浪,要顺着浪潮的方向。选择一个好的“赛道”,往往比挑选一个好的“赛手”更重要。

四、管理层不诚信的公司不得投

在所有风险中,人的风险是最大的。与不靠谱的人同行,无论风景多美,最终都可能掉进坑里。

五、估值过高的公司不得投

价值投资的核心精髓之一,就是“好公司也要有好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终将回归价值。

六、靠并购重组“做大”的公司不得投

很多公司热衷于通过不断的收购来扩大规模,在报表上“做大”营收和利润,但这往往是价值的毁灭者。

这种依赖外延式并购增长的公司,其增长质量通常不高,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健康的成长,更多应来自于企业内生的、有机的增长。

七、高负债、高财务杠杆的公司不得投

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放大收益,也能加速死亡。

八、高度依赖大客户的公司不得投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商业经营的大忌。

九、产品或服务“可替代性强”的公司不得投

这其实是第一条“无核心竞争力”的另一种表述,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

“九不得”的现实应用与局限性

如何在投资中运用“九不得”

“九不得”并非一个复杂的量化模型,而是一个实用、高效的思维框架。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份投资决策前的“检查清单”。 在决定买入一只股票之前,不妨拿出这张清单,逐项进行审视和拷问。如果一家公司触犯了其中的多条“禁令”,比如,它既没有核心竞争力,管理层又有过不诚信记录,同时估值还高高在上,那么无论市场把它吹嘘得多么天花乱坠,你都应该果断地将其排除在你的投资组合之外。 它是一个强大的风险过滤器。通过系统性地规避这些常见的“价值陷阱”,你可以大大降低投资组合的“暴雷”概率,保护好自己的本金。

“九不得”不是绝对的真理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九不得”是投资的“通则”,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投资的世界是复杂的,总有例外存在。

因此,运用“九不得”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风险考量,而不是机械地、教条地套用。它应该成为你独立思考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你进行思考的“拐杖”。

结语:从“不得”到“得”的智慧

投资是一场长跑,比的是谁能活得更久,而不是谁在某个阶段跑得最快。董承非的“九不得”,恰恰是这样一种“长寿”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往往不是因为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正确”决策,而是因为避免了那些致命的“错误”决策。 通过清晰地界定“什么不能做”,我们反而为“什么值得做”划定了更清晰的疆域。当你的投资组合里清除了那些商业模式不清、缺乏诚信、财务脆弱的“差生”后,剩下的,自然更有可能是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等生”。这,就是从“不得”最终走向“得”的投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