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不得
九不得,并非某个官方的金融术语,而是流传于中国投资圈的一套民间投资心法,一套实战性极强的选股“排雷”指南。它通常被认为源自于知名基金经理董承非多年的投资实践总结。这套心法并非高深的数学模型,而是一份“负面清单”,清晰地列出了九种价值投资者应当极力规避的公司类型或投资情形。其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先避险,再求胜”,这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以及沃伦·巴菲特所强调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亏钱,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它教导投资者,在寻找伟大的公司之前,首先要学会识别并绕开那些可能导致资本永久性损失的“陷阱”。
“九不得”的由来与核心思想
在投资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圣杯”企业难如登天,但识别出那些千疮百孔、随时可能沉没的“破船”则相对容易。这正是“九不得”背后的智慧,一种逆向思维的艺术,深受查理·芒格“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Invert, always invert)哲学的影响。与其苦苦思索“什么能让我成功?”,不如先问问自己“什么会让我彻底失败?”。
“九不得”就像一张投资地图上的“危险区域”标记。它不是告诉你宝藏埋在哪里,而是明确告诉你哪里有沼泽、哪里有悬崖、哪里有猛兽。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精力、信息和专业知识都相对有限,与其耗费心神去追逐每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投资机会,不如先建立一个坚固的“防火墙”,将那些大概率会“暴雷”的公司过滤掉。这种做“减法”的投资方式,虽然可能让你错过一些短期暴涨的“妖股”,但却能极大地提高你长期投资的生存率和最终的盈利概率。它强调的是稳健与常识,是价值投资理念在风险控制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实践。
逐条解读“九不得”
“九不得”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出入,但其精神主旨大同小异。以下是市场上流传最广、也最具代表性的九条原则,我们将逐一为您剖析其中的奥秘。
一、无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得投
这条原则直指企业的生存之本。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家公司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的优势,也就是巴菲特口中那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逻辑解析: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如果没有护城河,任何超额利润都会被蜂拥而至的竞争者迅速拉平。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池,随时可能被敌人攻陷。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今天畅销,明天就会被更便宜或更好的替代品所取代。这样的公司,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体M现为:
-
网络效应: 如微信、
阿里巴巴,用户越多,平台价值越大,后来者越难颠覆。
成本优势: 通过规模效应或卓越的管理,能以比任何人都低的成本生产,如
沃尔玛。
转换成本: 用户更换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极高,例如银行的账户体系或企业的ERP软件。
投资启示: 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不要只看它当下的财务报表有多亮眼,更要深入思考:“这家公司凭什么能一直赚钱?它的‘独门绝技’是什么?如果竞争对手用双倍的资金来攻击它,它能存活下来吗?” 只有找到了那条坚固的护城河,你才能安心地把资金托付给它。
二、商业模式“算不清楚”的公司不得投
这条原则强调的是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领域,即巴菲特著名的“能力圈”理论。
逻辑解析: 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如果你连这家公司是“如何赚钱的”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判断它未来能否持续赚钱呢?一些公司的业务模式极其复杂,可能涉及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复杂的关联交易或是前沿到令人费解的“黑科技”。这种“算不清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是刻意为之的骗局。
投资启示: 坚持一个简单的标准:如果你不能在三分钟内,用小学生都能听懂的语言,向你的朋友解释清楚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怎么盈利的,那就不要投资它。 投资不是智商竞赛,用简单的常识去赚钱,远比追逐自己不懂的复杂概念要靠谱得多。
三、行业前景不明朗的公司不得投
投资就像冲浪,要顺着浪潮的方向。选择一个好的“赛道”,往往比挑选一个好的“赛手”更重要。
逻辑解析: 所谓“夕阳行业”,就是那些整个行业规模正在萎缩、技术被颠覆、需求在消退的领域。身处其中的公司,即便管理层再优秀,也如同在一条正在下沉的船上奋力划桨,事倍功半。逆水行舟,异常艰难。相反,如果一个行业正处于上升期,比如新能源、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健康等,那么身处其中的公司,哪怕只是平均水平,也更容易随着行业的东风而“水涨船高”。
投资启示: 先选行业,再选个股。 尽量避免投资那些“看得见天花板”的行业。多花些时间去研究宏观趋势,思考未来社会的需求会流向哪里,在那些充满朝气的“朝阳行业”里去寻找值得投资的标的。
四、管理层不诚信的公司不得投
在所有风险中,人的风险是最大的。与不靠谱的人同行,无论风景多美,最终都可能掉进坑里。
五、估值过高的公司不得投
价值投资的核心精髓之一,就是“好公司也要有好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终将回归价值。
逻辑解析: 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所有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而市场价格,则是围绕这个价值上下波动的情绪指标。当市场过于乐观,将价格推到远超其内在价值的水平时,泡沫就产生了。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的公司,同样可能是一笔糟糕的投资,因为你可能需要等待很多年,等公司的成长来消化掉过高的估值,期间还要承受巨大的股价回调风险。这就是
安全边际原则的重要性——用五毛钱的价格,去买一块钱的东西。
投资启示: 不要为“梦想”支付过高的价格。 学会使用一些基础的估值工具,如
市盈率(P/E)、
市净率(P/B)、现金流折现(DCF)等,对目标公司进行大致的估值判断。当一家公司的股价在短期内暴涨,被媒体和人群狂热追捧时,往往是你需要保持冷静和警惕的时候。
六、靠并购重组“做大”的公司不得投
很多公司热衷于通过不断的收购来扩大规模,在报表上“做大”营收和利润,但这往往是价值的毁灭者。
逻辑解析: 企业并购的失败率极高。原因包括:
出价过高: 在竞购中,收购方往往会支付过高的溢价。
文化整合困难: 两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要融为一体,难于上青天。
协同效应不及预期: 所谓的“1+1>2”的协同效应,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隐藏的债务或问题: 收购后才发现标的公司存在未披露的巨大问题。
这种依赖外延式并购增长的公司,其增长质量通常不高,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健康的成长,更多应来自于企业内生的、有机的增长。
七、高负债、高财务杠杆的公司不得投
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放大收益,也能加速死亡。
逻辑解析: 一家过度依赖借债来经营的公司,其财务状况是脆弱的。在经济景气时,高负债可以带来更高的股东回报;可一旦宏观经济逆转或公司自身经营出现问题,高昂的利息支出和到期债务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司的现金流会变得异常紧张,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中倒下的
雷曼兄弟就是最深刻的教训。
投资启示: 仔细阅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关注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规模、现金流状况等关键指标。偏爱那些财务稳健、负债率低、拥有充足现金储备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在面对经济寒冬时,不仅能安然过冬,甚至还有余力去收购那些陷入困境的竞争对手。
八、高度依赖大客户的公司不得投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商业经营的大忌。
逻辑解析: 如果一家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一两个大客户,那么它的经营风险就非常高。它在与大客户的谈判中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利润空间会被不断挤压。更致命的是,一旦这个大客户因为自身原因削减订单,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这家公司的业绩将立刻遭遇断崖式下跌。
投资启示: 检查公司的客户集中度。 在公司年报的“主要客户”部分,可以找到相关信息。一个拥有多元化、高质量客户群体的公司,其经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会强得多。
九、产品或服务“可替代性强”的公司不得投
这其实是第一条“无核心竞争力”的另一种表述,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
逻辑解析: 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是同质化的“大路货”(商品化产品),那么它唯一的竞争手段就只剩下价格战。例如,普通的螺丝钉、标准化的钢材等。在这样的行业里,企业几乎没有定价权,利润率会非常微薄,并且会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而剧烈起伏。这样的生意,通常是“苦生意”。
投资启示: 寻找具有“定价权”的公司。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家公司把它产品的价格提高10%,它的客户会流失吗?如果答案是“大部分客户不会流失”,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就拥有强大的定价权,其背后是品牌、技术或渠道的强大护城河。
“九不得”的现实应用与局限性
如何在投资中运用“九不得”
“九不得”并非一个复杂的量化模型,而是一个实用、高效的思维框架。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份投资决策前的“检查清单”。
在决定买入一只股票之前,不妨拿出这张清单,逐项进行审视和拷问。如果一家公司触犯了其中的多条“禁令”,比如,它既没有核心竞争力,管理层又有过不诚信记录,同时估值还高高在上,那么无论市场把它吹嘘得多么天花乱坠,你都应该果断地将其排除在你的投资组合之外。
它是一个强大的风险过滤器。通过系统性地规避这些常见的“价值陷阱”,你可以大大降低投资组合的“暴雷”概率,保护好自己的本金。
“九不得”不是绝对的真理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九不得”是投资的“通则”,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投资的世界是复杂的,总有例外存在。
周期性行业的特殊性: 比如一些重资产、高负债的周期性行业公司,在行业景气度最低谷时,其财务数据可能非常难看,完全不符合“九不得”的标准。但对于深刻理解行业周期的逆向投资者来说,这恰恰可能是最佳的买入时机。
初创企业的成长性: 一些处于早期阶段的科技公司,可能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清晰,估值也看似很高,但其颠覆性的技术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未来价值。
成功的并购: 历史上也不乏通过成功的战略并购,实现脱胎换骨的经典案例。
因此,运用“九不得”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风险考量,而不是机械地、教条地套用。它应该成为你独立思考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你进行思考的“拐杖”。
结语:从“不得”到“得”的智慧
投资是一场长跑,比的是谁能活得更久,而不是谁在某个阶段跑得最快。董承非的“九不得”,恰恰是这样一种“长寿”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往往不是因为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正确”决策,而是因为避免了那些致命的“错误”决策。
通过清晰地界定“什么不能做”,我们反而为“什么值得做”划定了更清晰的疆域。当你的投资组合里清除了那些商业模式不清、缺乏诚信、财务脆弱的“差生”后,剩下的,自然更有可能是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等生”。这,就是从“不得”最终走向“得”的投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