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 (JD.com, Inc.),一家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声名显赫的科技与零售公司。如果你在中国网购过,大概率绕不开它那标志性的红色“Joy”小狗形象和快得惊人的物流服务。简单定义,京东是一家以自营零售为基础,以其自建的、覆盖全国的京东物流网络为核心护城河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它既像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那样,自己采购商品、自己销售(即“自营”模式),又像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一样,为第三方商家提供销售平台(即“平台”模式)。这种“自营+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加上其引以为傲的物流体系,构成了京东在激烈电商竞争中独特的身份和价值。
京东的故事,堪称中国互联网江湖中一部精彩的“重资产”逆袭史诗。它的创始人刘强东,从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小柜台起家,最初专注于售卖光盘和电子产品(3C产品)。在那个假货横行的年代,刘强东坚持只卖“正品行货”,这为京东的品牌基因注入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信任。 真正让京东脱颖而出,并奠定其长期投资价值的,是那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自建物流。 在2007年,当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都在追捧“轻资产”模式时,刘强东力排众议,将融来的大笔资金投入到仓储、配送等重资产领域。这个决策在当时饱受质疑,被认为是“烧钱无底洞”,拖累了公司盈利。许多投资者和分析师都认为,学阿里做平台,连接商家和消费者,才是最聪明的商业模式。 然而,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正是要看透短期利润表背后的长期价值。京东的重注,恰恰是在为未来构建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当竞争对手还在依赖第三方快递公司,为双十一的“爆仓”而头疼时,京东的用户却能享受到“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极致体验。这种由顶级履约能力带来的用户粘性,是任何营销手段都难以替代的。著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就曾力挺京东的这一战略,他认为京东的亏损是“战略性亏损”,是在投资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这项“笨重”的投资,最终成为了京东最锋利的武器。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分析一家公司就像解剖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看懂它的每一个齿轮是如何运转和啮合的。京东这台机器,其核心部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京东的商业模式,常被比作“双轮驱动”,两个轮子分别是自营业务和平台业务。
这两个轮子并非独立滚动,而是相互赋能。强大的自营业务建立了用户对“京东=品质”的认知,吸引了海量高价值用户;这些用户又吸引了更多优质的第三方商家入驻;而第三方商家,尤其是那些使用京东物流的商家,进一步强化了京东的物流规模效应,摊薄了成本,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说双轮驱动是京东的引擎,那么京东物流就是承载这台引擎的高性能底盘。它不仅仅是“快递小哥”那么简单,而是一套集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售后于一体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对于习惯了看高毛利、高净利的投资者来说,京东的财报初看可能并不“性感”。但价值投资者需要卸下“市盈率(P/E)”的单一滤镜,看到其财务数据的真实面貌。
研究京东这家公司,能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几点深刻的启示:
当然,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对于京东,投资者需要警惕以下几个“减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