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太网

以太网 (Ethernet),这个词听起来可能像是某个科幻小说里的星际通讯网络,但它其实是我们日常数字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空气和水”。从技术上讲,它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规范。简单来说,它定义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和规则(也就是协议),让连接在同一网络里的电脑、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话,并高效地交换信息。它就像数字世界的“普通话”和“交通规则”,没有它,我们办公室里的几十台电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无法协同工作,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无从谈起。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以太网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堂技术课,它是一个关于“标准”如何战胜“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如何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完美寓言。

以太网的诞生:一个“无心插柳”的商业奇迹

要理解以太网的投资价值,我们得先穿越回上世纪70年代,看看这个改变世界的标准是如何诞生的。

从夏威夷的ALOHAnet说起

故事的序幕并非发生在硅谷,而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威夷。上世纪60年代末,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将散布在各个岛屿上的校区电脑连接起来,开发了一个名为“ALOHAnet”的无线网络系统。这个系统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避免多台电脑同时“说话”(发送数据)而导致信息混乱?他们想出了一个简单粗暴却极为有效的办法:先听后说,碰撞重发

这个看似简单的机制,解决了无线通信中的核心冲突问题,也为后来的以太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施乐PARC的“黄金时代”与梅特卡夫的灵光一现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大名鼎鼎的施乐公司 (Xerox) 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这里是上世纪70年代的科技“圣殿”,诞生了图形用户界面、激光打印机和面向对象编程等无数伟大发明。 一位名叫罗伯特·梅特卡夫 (Robert Metcalfe) 的年轻研究员,在研究ALOHAnet的基础上,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这个“先听后说”的机制在无线电波中可行,那用在更稳定、更快速的同轴电缆上岂不是更好?1973年5月22日,梅特卡夫在一份备忘录中首次提出了“Ethernet”这个词,并阐述了其基本原理。他将连接设备的电缆比作充满“以太”(Luminiferous Aether)的宇宙空间,数据包就像在其中传播的电磁波。 这个系统最初的速率只有2.94 Mbps(兆比特每秒),在今天看来慢得像蜗牛,但在当时,它第一次让办公室里的上百台计算机和打印机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连接在了一起。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标准”之争与3Com的崛起

一项技术再好,如果只是锁在实验室里,也无法创造商业价值。梅特卡夫深知这一点,他看到了以太网的巨大商业潜力,但施乐公司的管理层却对此兴趣缺缺,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卖出更多的复印机。 失望的梅特卡夫在1979年离开了施乐,并创办了3Com公司。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将以太网推广成行业标准。当时,市场上还有IBM的“令牌环网”(Token Ring)等强劲对手。令牌环网在技术上更为“优雅”,它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有一个持有“令牌”的设备才能发送数据,绝不会发生碰撞。从技术纯粹主义者的角度看,它比以太网“更好”。 然而,梅特卡夫做出了一个堪称商业史上最英明的决策之一。他联合了芯片巨头英特尔 (Intel) 和计算机巨头DEC,共同推出了“DIX标准”(以三家公司首字母命名),并向全世界免费公开了这项标准。 这一招“开源”策略,彻底改变了战局。任何公司都可以依据这个公开的标准来生产兼容的网卡、集线器等设备。这导致了:

  1. 成本迅速下降:大量厂商的涌入,使得以太网设备的价格断崖式下跌。
  2. 生态系统蓬勃发展:一个围绕以太网的庞大产业链迅速形成。
  3. 网络效应显现:越多人用以太网,它的价值就越大,也就吸引更多的人来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反馈循环。

最终,技术上更“粗糙”但更开放、更便宜的以太网,完胜了技术上更“完美”但更封闭、更昂贵的令牌环网,一统江湖,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3Com公司也因此一飞冲天,成为网络时代的早期巨头。

以太网的投资启示:寻找“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

以太网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简直是一座金矿。它生动地诠释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原则。

启示一:投资于“标准”,而非仅仅是“产品”

投资的圣杯,往往不是那个最花哨、最炫酷的产品,而是那个所有产品都离不开的底层“标准”。 以太网本身不是一个消费品,你不会去商店里买“一斤以太网”。但它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标准,是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和“标准轨距”。所有想在网络上跑的“汽车”(电脑、手机、服务器)都必须遵守它的规则,适配它的接口。 这个道理在投资中屡试不爽。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时刻问自己:我投资的这家公司,它是在生产赛道上的一辆“赛车”,还是在修建和定义这条“赛道”本身?拥有标准的公司,往往拥有更深的护城河和更持久的盈利能力。

启示二:理解“梅特卡夫定律”与网络效应的力量

罗伯特·梅特卡夫不仅发明了以太网,还提出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定律——梅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该定律指出:一个网络的价值,约等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V = K x N²)。 这个定律听起来有点抽象,但解释起来很简单:

网络的价值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指数级增长的。每增加一个新用户,不仅为他自己创造了价值,也为网络里所有存量用户提升了网络的整体价值。这就是“网络效应”。 以太网的成功,正是网络效应的经典案例。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互联网巨头,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网络效应

当一家公司拥有强大的网络效应时,它就建立了一道竞争对手极难逾越的护城河。用户迁移的成本变得非常高,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会非常明显。作为投资者,识别并投资于那些能够创造并利用网络效应的公司,是获得超额回报的关键。

启示三:“向下挖”,投资于“镐”与“铲”

19世纪的美国加州淘金热,真正发大财的,不是那些满身泥泞的淘金客,而是向他们出售牛仔裤(比如李维斯 Levi's)、帐篷、铁锹和镐头的商人。这就是著名的“卖水人”或“卖铲子”策略。 以太网,就是信息时代的“镐”与“铲”。无论你是用电脑办公、玩游戏,还是用手机刷视频,你的数据流量,有极大的概率是通过以太网协议在某个数据中心或局域网里奔跑。那些生产以太网交换机(如思科 Cisco)、网卡芯片(如博通 Broadcom)的公司,就是信息时代的“卖铲人”。 这个策略的智慧在于:

在今天的投资环境中,这个策略同样适用。比如:

  1. 新能源汽车浪潮中,与其去赌哪家车企能成为下一个特斯拉,不如研究一下上游的锂矿公司、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或充电桩运营商。
  2. 人工智能(AI)热潮中,与其去猜哪个AI应用能颠覆世界,不如关注为所有AI模型提供算力的高性能GPU芯片公司(如英伟达 Nvidia)。

“向下挖”,关注那些为整个行业提供关键“镐与铲”的公司,往往是一种更稳健、更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选择。

启示四:警惕“更好的捕鼠器”陷阱

有一句古老的商业谚语:“只要你造出了更好的捕鼠器,人们就会踏平你家的门槛来购买。” 以太网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句谚语在很多时候是错的。 IBM的令牌环网,在当时许多工程师眼中,就是一个“更好的捕鼠器”。它更稳定,更可预测,技术上更优雅。但最终,它输给了“足够好”且更开放、更便宜、已经形成生态的以太网。 这给我们的投资启示是:不要仅仅因为一项技术更先进就盲目投资。 市场的成功,是技术、成本、时机、生态、营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一个拥有巨大存量用户和完善生态系统的“足够好”的标准,其惯性是极其强大的。 这在投资大师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的思想中也有体现,他曾多次引用可口可乐的例子。也许有无数种饮料比可乐更好喝、更健康,但可口可乐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品牌、渠道和消费者心智占有率,构筑了难以撼动的商业帝国。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警惕“技术控”的思维陷阱,要更多地从商业生态、用户习惯和转换成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个已经成为“标准”的公司,即使看起来有些“笨重”,它的护城河也可能比那个最新、最酷的挑战者要宽阔得多。

结语:像发现以太网一样去投资

以太网,这个深藏在我们网线和路由器里的古老协议,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它不常出现在财经新闻的头条,却是构成我们现代数字文明的基石。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投资机会,往往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是那些默默无闻、连接万物、制定规则的“基础设施”。它们可能看起来很“无聊”,增长速度也不是最快的,但它们的价值如磐石般坚固,它们的商业模式如同收费公路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持续不断地创造现金流。 下一次,当你审视一家公司时,不妨问问自己:

像发现以太网一样去思考,去投资,或许我们就能离巴菲特所说的“发现一家优秀的公司,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