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步中国 (Uber China),是全球网约车巨头Uber在中国设立的独立运营子公司。它并非一家上市公司,但其从诞生到落幕的短暂历史,却成为解读现代商业竞争、资本运作和价值投资理念的经典案例。优步中国以其激进的市场扩张策略和与本土对手滴滴出行之间史无前例的“补贴大战”而闻名于世。这场战争最终以优步中国被滴滴出行并购而告终,为全球科技和投资界上演了一场关于增长、盈利、护城河与退出的深刻大戏。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复盘优步中国的故事,就如同亲历一场商业世界的“特洛伊战争”,从中可以学到关于识别企业真实价值的宝贵教训。
优步中国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由资本驱动,旨在用最短时间征服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故事。它的背后,站着的是野心勃勃的Uber创始人和全球最顶级的风险投资机构。
2013年,Uber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彼时,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正处于群雄逐鹿的草莽时代。与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的水土不服不同,Uber的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展现了极强的战斗意志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适应本土环境,Uber采取了几个关键策略:
优步中国的扩张之路离不开资本的鼎力支持。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里,它吸引了包括高瓴资本、贝莱德等全球知名投资机构的巨额投资,估值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这种强大的融资能力,使其有底气采取一种在传统商业世界看来近乎疯狂的策略——烧钱补贴。 投资者们之所以愿意为优步中国的巨额亏损买单,背后是基于一个在当时互联网领域广为流传的逻辑:
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优步中国和它的对手们开启了一场豪赌,赌注就是数十亿美元的资本,赌局的名称,就是“市场份额”。
如果说商业史上有哪些战役是以“烧钱”的猛烈程度而闻名,优步中国与滴滴出行的补贴大战无疑将名列前茅。这场战争的核心,就是用投资人的钱,同时向司机和乘客两端提供巨额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服务,其唯一目的就是摧毁对手。
这个模式理解起来很简单: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商业现象: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公司都在亏钱。 订单量越大,公司的亏损就越多。这完全违背了传统商业中“多卖多赚”的基本逻辑。在价值投资者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负毛利率”业务,是极度危险的信号。
据Travis Kalanick本人透露,优步中国每年在中国的亏损超过10亿美元。而它的对手滴滴出行,在与快的合并后,背靠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同样也在以惊人的速度烧钱。双方投入的资金总额,据估计高达数百亿人民币。 这场战争带来了几个直接后果: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反面教材:一个公司的收入(或平台交易总额 GMV)在飞速增长,但如果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持续亏损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增长就是“有毒的”,不具备任何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如果我们戴上价值投资的眼镜,来审视优步中国这场华丽而短暂的冒险,会发现它几乎触碰了价值投资理念中所有的“雷区”。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 (Economic Moat)”的企业。护城河是企业抵御竞争对手的结构性优势,例如品牌、专利、成本优势或网络效应。 优步中国有护城河吗?表面上看,它试图通过网络效应构建护城河。但补贴大战的现实无情地证明,这种网络效应极其脆弱。当竞争对手用同样的方式(甚至更猛烈的方式)进行补贴时,司机和乘客可以实现零成本迁移。用钱烧出来的市场份额,不是护城河,而是一个无底的沙坑。 真正坚固的网络效应,应该是基于产品体验、社区归属感或技术壁垒,而非单纯的金钱诱惑。
价值投资者在投资一家公司时,会非常关注其清晰的盈利模式和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而优步中国的盈利路径,从始至终都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假设之上:“只要我们成为市场上的唯一玩家,就可以停止补贴并提高价格,从而实现盈利。” 这个假设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优步中国的盈利前景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于追求确定性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在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的世界里,公司的估值往往基于其增长速度、市场份额和未来想象空间。优步中国的估值在一轮轮融资中水涨船高,一度超过70亿美元。 然而,在价值投资的框架下,企业的价值等于其未来所有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总和。对于一个每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且盈利前景不明的公司,其内在价值很可能是负数。这意味着,其高昂的“价格”(估值)与其实际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这是一场典型的“博傻游戏”:每一轮投资者都希望下一轮投资者能以更高的价格接盘,而很少有人去关心公司本身是否能创造价值。
无休止的烧钱战争,最终让所有参与者都筋疲力尽。即便是最富有的投资者,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资金被无休止地投入到一个看不见盈利希望的黑洞里。
2016年8月1日,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了市场: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作为交换,Uber全球获得了滴滴出行合并后公司5.89%的股权,以及17.7%的经济权益。 这场合并标志着中国网约车市场长达两年的残酷战争画上了句号。这并非一场基于商业逻辑的胜利,而是资本意志的体现。背后的投资者们(同时投资了滴滴和Uber的也不在少数)无法再容忍两家公司继续“自相残杀”,于是撮合了这笔交易,以求止损并期待未来在一家合并后的垄断企业中获得回报。 对于Uber而言,这次退出是一次“体面的失败”。它虽然放弃了亲自征服中国市场的梦想,但通过换股,它停止了在中国的巨额亏损,并成为了最大竞争对手的股东,得以分享中国市场未来的增长。
优步中国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普通投资者难以参与的一级市场,但其蕴含的教训对于我们在二级市场(股市)的投资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优步中国的案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资本的狂热与理性,也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永恒的警示:在投资的世界里,增长的“速度”远不如增长的“质量”重要,而一个无法自我造血、持续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无论其故事多么动人,最终都将回归其本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