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土豆 (Youku Tudou Inc.),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名字。它是由曾经的视频分享领域两大巨头——优酷网与土豆网——在2012年合并而成的公司。在那个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移动流量还非常昂贵的年代,优酷和土豆几乎就是“在线看视频”的代名词,共同占据了市场超过八成的份额,风光无两。它曾是中国视频网站中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 (NYSE) 独立上市的公司,承载了无数网民的青春记忆和投资者的财富梦想。然而,这个曾经的王者,最终在与BAT等巨头的激烈竞争中,从一个独立的行业领导者,变成了阿里巴巴 (Alibaba) 旗下“大文娱”战略版图中的一环,其兴衰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剖析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逻辑的绝佳案例。
在探讨优酷土豆的投资价值之前,我们有必要坐上时光机,回到那个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草莽生长的年代。
21世纪初,随着宽带的普及,在线分享视频成为一种新潮流。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家名为YouTube的公司正在迅速崛起,它所代表的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 模式,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分享者。这股风潮很快吹到了中国。
在合并之前,优酷和土豆已经分别登陆美国资本市场。2010年12月,优酷在纽交所成功IPO (首次公开募股),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61%,创造了当时五年来美国IPO首日涨幅之最,风头一时无两。土豆网则在2011年登陆纳斯达克 (NASDAQ)。 它们向华尔街讲述的故事非常动人:
然而,在这些光环之下,价值投资者所警惕的隐忧早已埋下。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具备宽阔“护城河”的优秀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那么,优酷土豆的护城河真的坚固吗?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商业模式存在着先天缺陷,而这正是其后来命运的伏笔。
如果我们用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投资哲学来审视优酷土豆,会发现它在多个关键指标上都难以被称为一个“好生意”。
一个理想的好生意,应该是像可口可乐那样,用很少的资本投入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优酷土豆的模式恰恰相反,它是一个“资本吞噬机”。
这种商业模式导致了公司几乎没有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每年赚来的广告费,甚至还不够支付内容和带宽的成本,必须持续通过融资来“续命”。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家长期无法自我造血、需要不断向股东伸手要钱的公司,其内在价值是极其可疑的。
许多人认为,优酷土豆凭借其市场份额和品牌,已经建立起了坚固的护城河。但这条河其实很浅,一遇风浪便可能被轻易跨过。
总而言之,优酷土豆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是一门“苦生意”:利润微薄,资本开销巨大,竞争优势难以持续。
正当优酷土豆试图在合并后探索盈利之路时,真正的“巨鲨”闻到了血腥味,闯入了这片红海。
百度 (Baidu)、阿里巴巴 (Alibaba)、腾讯 (Tencent) 这三大互联网巨头,以一种“降维打击”的方式,彻底改变了视频行业的战局。
与优酷土豆这个“专业选手”不同,BAT做视频的核心逻辑并非为了靠视频业务本身盈利。它们将视频视为:
BAT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本,可以承受长达数年甚至十年的亏损。它们掀起了比“优土大战”时期更疯狂的版权采购竞赛,将内容成本推向了新的高峰。对于需要对华尔街股东负责、追求独立盈利的优酷土豆而言,这场仗根本没法打。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优酷土豆最终选择了“抱大腿”。2015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以超过45亿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优酷土豆。2016年4月,优酷土豆完成私有化,正式从纽交所退市,成为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 这个结局,对创始人团队和早期投资者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退出机会。但对于一家曾经的行业开创者和领导者而言,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优酷土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是阿里大文娱帝国中的一个事业群,其战略目标也从独立盈利,转变为更好地服务于阿里的整体生态。
优酷土豆从辉煌到被整合的十年,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互联网竞争史,为我们普通投资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