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它的“老对手”凯恩斯主义将目光聚焦于“需求侧”(如何让人们花钱)不同,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在于“供给侧”,也就是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与其给人们鱼(刺激消费),不如给人们渔具并教会他们捕鱼(激励生产)。该学派主张,政府的最佳角色不是直接干预需求,而是通过减税、放松管制等措施,为生产者和投资者“松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当企业和个人有更强的动力去工作、储蓄和投资时,商品和服务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而推动经济繁荣,最终实现“水涨船高”,让所有人受益。

“里根经济学”的魔法棒?

要理解供给学派,我们得先穿越回上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世界正陷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泥潭——滞胀(Stagflation)。这个词听起来很拗口,但拆开看就很好理解:“停滞”(Stagnation)加上“通货膨胀”(Inflation)。也就是说,经济不但不增长,物价还在飞涨,人们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工作也越来越难找。这让当时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束手无策,因为它认为失业和通胀是跷跷板的两头,很难同时出现。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供给学派带着它的“药方”闪亮登场,并因为被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采纳而名声大噪,其政策组合也被称为“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这根“魔法棒”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大幅减税:著名的“餐巾纸理论”

这是供给学派最核心、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政策主张。它的理论基石是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在餐巾纸上画出的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这个曲线讲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道理:税率太高,国家总税收反而会下降。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奶茶店。

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拉弗曲线的顶点),就会严重打击人们工作和投资的热情。很多人会选择“躺平”,或者干脆去避税。这样一来,虽然税率很高,但可供征税的经济活动总量(税基)却急剧萎缩,最终政府收到的总税收反而会减少。 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税率,尤其是降低企业所得税和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

放松管制:为企业“松绑”

供给学派认为,繁琐的政府管制就像绑在企业身上的绳索,限制了它们的活力和效率。这些管制可能涉及环保标准、劳动法规、市场准入等方方面面。虽然很多管制初衷是好的,但过度的管制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抑制创新,并阻碍竞争。 例如,一家航空公司可能需要遵守上千条关于航线、定价、服务的规定。放松管制,允许航空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价格和航线,就能激发它们通过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来吸引顾客,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因此,供给学派大力倡导为企业“松绑”,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稳定货币与削减开支:营造可预期的环境

除了减税和放松管制,供给学派也强调另外两个要点:

供给与需求:一场永恒的拔河比赛

供给学派的理论,就像是经济学世界里一场拔河比赛的一方。在绳子的另一端,是它的老对手——凯恩斯主义。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们的区别:

事实上,一场健康的拔河比赛需要两边都有力量。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既需要强劲的供给,也需要旺盛的需求。两大学派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谁是第一推动力”以及“在特定时期,政策杠杆应该加在哪一端”的问题。

价值投资者的“供给侧”透视镜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或许对宏观经济的争论不感兴趣,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找到一家好公司。然而,供给学派的思维方式,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极其强大的分析工具,一个从“供给侧”审视公司和行业的独特透视镜。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的是那种“白痴都能经营好的好生意”。这种“好生意”的本质,往往就在于其供给侧拥有强大的、难以被复制的优势。

寻找拥有“供给侧优势”的伟大公司

我们可以将供给学派的宏观政策理念,巧妙地“微观化”,用来识别那些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

警惕“供给侧陷阱”

当然,供给学派的理论并非万能灵药,用它的视角来分析公司,同样需要警惕一些常见的陷阱。

结语:投资者的工具箱,而非万能药

供给学派,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为我们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它提醒我们,经济的长期繁荣,最终要靠生产力的提升,而非无休止的需求刺激。 对于我们价值投资者而言,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思维框架。它教会我们,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要仅仅盯着它的销售额和利润(需求侧的结果),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是什么在驱动这一切(供给侧的原因)。

最终,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不会是固执的“供给派”或“需求派”,而是一个务实的“现实派”。他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懂得“望闻问切”,既要看病人的胃口(需求),也要检查其身体的机能(供给),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将供给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你对每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分析中,你的投资工具箱里,就又多了一件犀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