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Bias),在投资领域,它并不是指道德上的偏见,而是特指导致我们偏离理性、做出非理性判断的系统性思维错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大脑决策软件里预设的“bug”。这些“bug”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思维捷径(启发法),虽然在远古时代能帮我们快速躲避猛兽,但在复杂的金融世界里,却常常引诱我们犯下代价高昂的错误。理解和对抗偏差,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也是从业余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投资偏差的根源深植于我们的大脑构造和心理机制中,它并非性格缺陷,而是人性的普遍特征。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مان(Daniel Kahneman)等心理学家开创的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现象。他们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两套思考系统:
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依赖“系统1”来做决策,这就为各种投资偏差的出现打开了大门。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走捷径,而这些捷径往往通向投资的陷阱。
认识偏差是战胜它们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在投资中最常见、也最具破坏力的“思维陷阱”:
这是最普遍的偏差之一。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性,认为自己能比市场更精准地预测未来。
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判断“锚定”在某个初始信息上,即使那个信息与事物的真实价值毫无关系。
亏钱带来的痛苦感远大于赚钱带来的愉悦感,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强度大约是后者的两倍。
我们天生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同时选择性地忽略或贬低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是指个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其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往往是害怕错过机会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