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架与刀片模式 (Razor and Blades Model),又称“剃刀与刀片模式”,更通俗的叫法是“诱饵和钩子” (Bait and Hook)。这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策略是,以极低的价格(有时甚至是亏本)销售一个耐用、基础性的主产品(即“刀架”),从而锁定消费者,然后通过持续销售与之配套的、高利润的消耗品或服务(即“刀片”)来赚取丰厚的长期利润。 这种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公司的盈利重心从一次性的硬件销售,转移到了源源不断的、具有高客户粘性的后续消费上。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而言,理解这种模式,是发掘那些拥有强大护城河和持续盈利能力公司的金钥匙。
要说“刀架与刀片”模式,就不能不提它的“祖师爷”——King C. Gillette和他的吉列公司 (Gillette Company)。在20世纪初,男士们还在使用需要专业磨刀技巧的直板剃刀,刮胡子是件既危险又麻烦的事。吉列先生的伟大发明——带有一次性刀片的安全剃须刀,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一个流传甚广的商业传奇是这样说的:为了推广他的新发明,吉列与美国政府合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数百万士兵免费发放了剃须刀架。当这些士兵回到家乡,他们已经习惯了吉列剃须刀的便捷,于是便成了吉列刀片的终身客户。尽管历史学家考证,这个故事有夸大的成分,吉列并非完全免费发放,而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却是真实无误的:用廉价的“刀架”迅速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然后依靠源源不断的“刀片”销售来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 这个一百多年前的营销策略,不仅让吉列成为了个人护理领域的巨头,也为后世无数企业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商业范本。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最赚钱的生意,恰恰是从那个看起来“不赚钱”的产品开始的。
“刀架与刀片”模式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精妙地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和商业竞争的本质。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三个核心要素:刀架、刀片和一把无形的“锁”。
“刀架”是整个模式的起点,它的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圈用户”。它就像一个流量入口,以其极具吸引力的价格(甚至免费)将消费者引入公司的生态系统。
如果说“刀架”是播下的种子,“刀片”就是未来持续收获的果实。它是公司真正的利润中心,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刀架”和“刀片”之间必须有一把坚固的“锁”,否则消费者就会轻易地转向更便宜的替代品,整个商业模式便会土崩瓦解。这把“锁”可以有多种形式:
一个成功的“刀架与刀片”模式,往往能为企业构建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价值投资者在分析此类公司时,不能只被廉价的“刀架”所迷惑,而应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刀片”上。
当然,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是无懈可击的。“刀架与刀片”模式也存在其固有的风险。
进入21世纪,“刀架与刀片”的内核精神被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并演化出各种新的形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科技公司是玩转此模式的高手。亚马逊 (Amazon)的Kindle电子阅读器本身利润微薄(刀架),但它为亚马逊打开了持续销售电子书(刀片)的大门。苹果的iPhone是史上最成功的“刀架”之一,它构建了一个封闭的iOS生态,通过App Store的应用销售分成、iCloud云服务订阅等一系列数字“刀片”获取巨额利润。
互联网平台公司将此模式玩得更加复杂。网约车平台如优步 (Uber)或滴滴,在发展初期会大量补贴乘客(用低价“刀架”吸引乘客),同时也会补贴司机(用低价“刀架”吸引运力),当平台建立起强大的网络效应后,它便可以通过向司机收取佣金(“刀片”)和向乘客收取平台费(“刀片”)来盈利。
在医疗器械领域,这一模式同样威力巨大。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直观外科公司 (Intuitive Surgical)为例,其生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价格昂贵,是医院需要一次性巨大投入的“刀架”。但公司真正的利润奶牛,是每次手术都必须更换的、拥有专利保护的机械臂和各种手术器械附件(“刀片”)。只要医院购买了这台机器人,就意味着在未来数年内,都需要持续向公司采购这些高利润的耗材。
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当你审视一家公司时,不妨用“刀架与刀片”的思维框架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刀架与刀片”模式的本质,是用长远的眼光做生意,牺牲短期利益以换取长期的、可持续的、高利润的现金流。 这与价值投资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些能够成功运用这一模式并构筑起坚固护城河的公司,往往是能够穿越经济周期、为股东创造惊人回报的“时间的朋友”。下一次,当你看到一款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时,别忘了多问一句:“嗯,那它的‘刀片’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