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Liu Hanyuan),中国企业家,通威集团(Tongwei Group)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证券投资者,而是一位卓越的实业家。然而,他从水产饲料行业起家,成功跨越到光伏新能源领域,并在这两个看似无关的行业都做到了全球领先,其背后所蕴含的商业逻辑、战略眼光和经营哲学,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他用经营企业的实践,为投资者生动地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护城河”、何为“长坡厚雪”以及如何通过深耕产业创造长期价值。因此,研究刘汉元和他的通威集团,是投资者理解产业竞争、企业价值创造和企业家精神的绝佳案例。
刘汉元的商业生涯,是一部精彩的“跨界”传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企业往往源于对一个领域的极致深耕,并能在此基础上敏锐地抓住历史性的新机遇,开辟出企业的“第二曲线”。
上世纪80年代,刘汉元以其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发明专利“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起家,赚得了第一桶金。但他很快意识到,养鱼的瓶颈在于饲料——传统投喂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水体污染严重。这个痛点,让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他没有停留在养鱼本身,而是向上游延伸,一头扎进了水产饲料的研发和生产。这正是他商业智慧的第一次闪光: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到一个产业机会的洞察。
通过这三板斧,刘汉元将通威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稳坐“鱼大王”的宝座。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通威的这段历史,是研究一个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成本和品牌建立起深厚护城河的经典教材。
当通威在水产饲料领域如日中天时,刘汉元却做出了一个让外界惊愕的决定:进军光伏产业。这次跨界在当时看来风险巨大,光伏产业技术门槛高、投资巨大,且行业周期性极强。 刘汉元的逻辑是什么?这背后是他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深刻洞察。他预见到,化石能源终将枯竭,而太阳能作为最清洁、最普惠的能源形式,必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比水产饲料更广阔、坡道更长的赛道。 他的进入方式,再次体现了其高超的商业智慧和逆向投资的胆识:
从“鱼大王”到“硅大王”,刘汉元的这次跨越,并非盲目多元化,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问题的思考,并选择在行业低谷期以低成本进入一个潜力无限的新赛道。这与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说的“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如出一辙。
虽然身份是企业家,但刘汉元在经营企业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闪耀着投资大师般的智慧。他的商业哲学,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丰富的启示。
刘汉元极其推崇专注的力量。无论是做饲料还是做多晶硅,他都要求做到极致,目标就是行业第一,而且是成本、技术、规模全方位的绝对领先。
“优秀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往往都是在冬天播种,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收获。” 这句话是刘汉元商业智慧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刘汉元的商业帝国有一个“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那一定是“成本领先”。他深刻理解,在任何一个充分竞争的制造业领域,成本优势是王道。
在光伏领域站稳脚跟后,刘汉元并未止步于上游的多晶硅,而是向下游的电池片、组件环节延伸,打造了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光伏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