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须刀与刀片 (Razor and Blades Model),又称“饵与钩模式” (Bait and Hook Model),是一种经典的商业模式。它的核心策略是,将一个基础产品(“剃须刀”)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亏本出售,其主要目的并非通过这个产品直接盈利,而是以此为“诱饵”来吸引和锁定客户群体。真正的利润增长点,在于后续需要持续购买的、与之配套的、高利润的消耗品或服务(“刀片”)。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放长线钓大鱼”,通过牺牲前端的一次性利润,来换取后端长期、稳定且丰厚的经常性收入。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这种模式往往能构建起强大的经济护城河,是发掘优质企业的金钥匙。
一提到“剃须刀与刀片”模式,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位留着标志性八字胡的绅士——金·坎普·吉列(King C. Gillette)。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这位吉列公司的创始人在1903年灵光一闪,想出了“亏本卖刀架,靠刀片赚钱”的天才营销方案,从而开创了一个商业帝国。 然而,故事的真相可能要让营销教科书的作者们失望了。历史学家们考证后发现,早期的吉列剃须刀其实是奢侈品,刀架和刀片的定价都相当高昂,公司在两样产品上都能赚取丰厚的利润。吉列公司真正大规模采用低价刀架策略,其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与美国军方合作,将数百万套剃须刀具作为军需品发放到士兵手中,从而培养了一整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战后,这些习惯了吉列产品的士兵回到家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刀片的忠实购买者。 所以,与其说吉列发明了这种模式,不如说他完美并普及了它。事实上,这种商业智慧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例如,19世纪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就曾向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倾销数百万盏廉价的煤油灯,目的就是为了点燃人们对他的标准石油公司生产的煤油的巨大需求。 这个小小的历史勘误并不影响该模式的伟大。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其核心不仅仅是天才的创意,更在于精准的执行和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剃须刀与刀片”模式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商业世界中的几条底层规律,为企业构建了坚固的竞争壁垒。
一旦你购买了某品牌的剃须刀架,你就被“锁定”了。除非你愿意扔掉手里的刀架,再去重新购买一整套新产品,否则你就只能持续购买该品牌的专用刀片。这个让你“懒得更换”或者“更换起来不划算”的阻力,在投资术语里被称为转换成本。
高昂的转换成本意味着客户流失率低,企业可以像“收租”一样,源源不断地从现有客户身上获取利润。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迷人的财务故事莫过于一个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这正是“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魅力所在。 初始的“剃须刀”销售是一次性的,收入波动可能很大。但“刀片”的销售是持续不断的、可预测的。只要用户基数稳定增长,未来的收入就如同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永不枯竭的现金长河。这种收入的可预测性,让企业在规划未来发展、进行研发投入时更有底气,也让投资者在为企业估值时,愿意给予更高的溢价。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就曾多次公开表示,他偏爱那些拥有“收费桥”一样业务的公司,而“剃须刀与刀片”模式正是这种业务的完美体现。它极大地提升了单个用户的客户终身价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LTV)。
当拥有了庞大的“剃须刀”用户基础后,企业在生产“刀片”时便能享受到巨大的规模效应。
这种由庞大用户网络和成本优势共同构成的壁垒,是典型的经济护城河。它让潜在的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因为新进入者不仅需要投入巨资推广自己的“剃须刀”,还必须在“刀片”的生产上达到同等规模才能与巨头竞争,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源于传统制造业,但“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灵魂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演绎,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
这是最经典的现代变体。硬件本身不赚钱甚至亏钱,利润来自后续的软件、内容和服务。
这是最原汁原味的模式应用,至今仍在许多行业屡试不爽。
在互联网时代,免费的平台或应用成为了新的“剃须刀”,它们吸引海量用户,然后通过增值服务、交易抽成等方式实现盈利。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理解商业模式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框架去分析一家公司,并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并非所有“买A送B”的策略都是真正的“剃须刀与刀片”模式。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
再强大的商业模式也有其软肋。投资者必须警惕可能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
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检验其商业模式成色的试金石。
“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本质:最成功的生意,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与客户建立一种可持续的长期关系。 它将企业的视角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了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对于价值投资的信徒,尤其是深受查理·芒格思想影响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模式几乎是“好生意”的代名词。它天然地包含了好生意的诸多要素:强大的用户粘性、宽阔的护城河、可预测的自由现金流以及抵御竞争的持久能力。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家公司在“疯狂撒钱”推广它的主打产品时,不妨多想一步: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它的“剃须刀”背后,是否隐藏着一把锋利无比、能源源不断创造利润的“刀片”?看透了这一点,你离投资的真谛,或许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