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 参照点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他们的前景理论中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用来衡量和评估潜在结果的那个“基准”或“起点”。在投资世界里,这个点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投资者在心中为自己设定的一个心理标准。我们的决策和情绪,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最终结果的绝对好坏决定,而是由这个结果与我们心中参照点的“差距”决定。是“赚了”还是“赔了”,是“惊喜”还是“失望”,全看这个参照点定在哪里。
投资者的参照点五花八门,常常在不经意间形成,并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常见的来源有:
这是最常见也最强大的一个参照点。股票的买入价就像一个刻在心里的数字,股价高于它,我们就感觉自己处于“盈利区”;低于它,就感觉自己掉入了“亏损区”。这个简单的成本价,成了我们判断盈亏、决定买卖的“情绪开关”。
一只股票的历史最高价、52周最高价,或者某个重要的整数关口(比如10元、100元),也很容易成为投资者心中的参照点。当股价接近前期高点时,人们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而当股价从高点回落时,又会有人觉得“捡了便宜”,这种心理其实是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
“隔壁老王今年赚了30%!” “沪深300指数今年涨了10%。” 无论是朋友圈里的“股神”,还是大盘指数的涨跌,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参照点。当自己的业绩跑输这些参照点时,我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做出非理性的追赶行为。
不合适的参照点就像一副有色眼镜,会扭曲我们对投资世界的看法,导致一系列代价高昂的错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手里赚钱的股票总想赶紧卖掉“落袋为安”,而亏钱的股票却死死攥在手里,总念叨着“等回本了就卖”?这就是著名的“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当市场狂热,股价不断创出新高时,这个“新高”就成了新的参照点。投资者会因为害怕“踏空”而冲动买入,这就是“追涨”。反之,当市场恐慌,股价不断下跌时,投资者又会因为恐惧损失进一步扩大而抛售股票,这就是“杀跌”。这两种行为都是被短期价格波动这个参照点牵着鼻子走,完全忘记了投资的初衷。
这是参照点陷阱最根本的危害。投资的本质,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 但是,一个被“回本”念头困扰的投资者,他关心的不再是“这家公司现在还值不值得持有”,而是“我的股价能不能涨回买入价”。此时,买入价这个随意的参照点,已经完全取代了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这正是价值投资理念所极力规避的。
理解了参照点的魔力,我们就能更好地驾驭它,让它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