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全称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中国政府于2021年7月24日正式发布的一项针对教育领域的重磅监管政策。该政策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它并非简单地规范市场,而是对整个K-9(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业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政策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同时,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直接改变了相关行业的底层商业逻辑和生存基础,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政策风险的、极其生动且昂贵的公开课。

政策的“前世今生”

在理解“双减”对投资的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像侦探一样,回到“案发现场”,探寻这项政策出台的深层社会背景。多年来,中国的教育领域一直被一种名为“鸡娃”的焦虑情绪所笼罩,这背后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所谓的“教育内卷”。

因此,“双减政策”并非凭空出世,而是国家为了推动教育回归公益属性、缓解社会焦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体现了国家意志在面对涉及重大民生(如教育、医疗、住房)的领域时,其优先级要远高于商业利益和资本回报。

对资本市场的“惊天一击”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双减政策”的发布无异于一场八级地震。在此之前,在线教育赛道曾是资本的宠儿,被视为拥有无限前景的黄金赛道。无数热钱涌入,催生了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母公司)、高途(原“跟谁学”)等一批市值千亿的教育巨头。投资者们热衷于讨论它们的获客成本、续费率和商业模式,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出诱人的目标价。 然而,政策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一切都变了。

  1. 股价的自由落体: 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教育中概股股价应声暴跌,单日跌幅普遍超过50%,有些甚至达到70%以上。千亿市值在短短数日内蒸发殆尽,堪称资本市场历史罕见的“行业性覆灭”。
  2. 估值逻辑的崩塌: 政策直接抽掉了这些公司赖以生存的“营利性”基础。“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登记为非营利性”,这句话意味着公司未来的利润预期直接归零。对于以盈利和增长为核心的价值投资者而言,投资的基础——“永续经营”的营利性实体,已经不复存在。所有基于未来现金流的估值模型瞬间失效,股票的内在价值一夜归零。
  3. 行业的冰河时代: 紧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裁员、业务转型和校区关闭。一个曾经欣欣向荣、吸纳了大量就业的行业,迅速进入了“冰河时代”。

这场风暴给投资者带来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它以最极端的方式展示了,在某些特定领域,最大的风险因子并非来自市场竞争或经营不善,而是来自政策的“降维打击”

从价值投资视角看“双减”

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一再强调,投资的成功建立在深刻理解企业和其所处环境的基础上。从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出发,“双减政策”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维度的深刻反思。

护城河的脆弱性:政策风险的“降维打击”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具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 (Moat)”的优秀企业。教育培训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可能是其品牌声誉、名师资源、技术平台或规模效应。在政策出台前,好未来新东方无疑拥有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然而,“双减政策”告诉我们,有一种力量可以瞬间填平任何商业模式的护城河,那就是国家层面的监管政策。当一项业务的合法性、营利性基础被政策重新定义时,之前所有的竞争优势都变得毫无意义。这就像一场游戏中,你精心打造了最强的装备和最高的等级,但“游戏管理员”(监管者)突然宣布修改规则,你所在的职业(学科类培训)被直接删除了。你的所有投入和优势,都无法带到“新游戏”里。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和竞争层面,还必须思考:这条护城河是否建立在政策的“默许”或“模糊地带”之上?它能抵御来自监管的洪水吗?

“能力圈”的重要性:你真的懂这个行业吗?

沃伦·巴菲特的名言是:“我只在我能看懂的领域投资。”这个领域就是“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对于投资中国的教育行业,“能力圈”的内涵远比分析财务报表复杂。 它要求投资者深刻理解:

投资一家公司,本质上是投资它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在中国,这个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变量,就是政府和政策。看不懂这个变量,你的“能力圈”就是不完整的。

安全边际的再思考:当“永续经营”假设被打破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了“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的伟大概念,即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但“双减”事件给“安全边际”上了一堂补充课:我们计算的“内在价值”本身,可能建立在一个会瞬间坍塌的假设之上。 传统的安全边际计算,通常基于对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预测。这个预测隐含了一个大前提:公司将作为一 个“营利性实体”永续经营下去。但“双减政策”直接打破了这个前提。当一个行业被强制“去营利化”,其作为投资标的的内在价值就趋近于零。此时,无论你买入的价格多么“便宜”,比如市盈率只有10倍甚至5倍,你的安全边际都是虚假的、不堪一击的。 真正的安全边际,不仅在于“价格低于价值”,更在于对“价值”本身可持续性的判断。在分析高政策风险行业时,投资者需要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这家公司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它有没有可能“消失”?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任何看似便宜的价格,都可能是一个致命的价值陷阱。

投资者的实战启示录

“双减政策”不仅是一个值得扼腕的案例,更是一本写满了宝贵教训的教科书。对于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几条极具实战意义的原则。

将政策分析纳入投资框架

在中国投资,必须像关注天气预报一样关注政策动向。这并非要求我们成为政策专家,而是要建立一种基本的政策敏感性。

警惕“资本无序扩张”的行业

资本无序扩张”是中国官方的一个特定提法。它通常指向那些资本利用其市场优势,进行恶性竞争、垄断平台、侵害消费者和劳动者权益、并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潜在威胁的行为。被贴上这个标签的行业,往往意味着强监管的到来。投资者应主动规避那些商业模式严重依赖“烧钱补贴”、“垄断流量”、“贩卖焦虑”的行业。

多元化与常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双减”事件再次证明了分散投资的朴素智慧。即便是最顶尖的投资机构,也可能在单个行业、单个公司上看走眼。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构建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是抵御此类“黑天鹅”事件最有效的盾牌。同时,要回归常识:任何看起来好到不像话、增长速度违背常理、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隐隐相悖的商业模式,都值得我们多打一个问号。

结语:废墟之上的反思

“双减政策”的尘埃落定,留下的是一个行业的废墟和无数投资者的沉痛反思。它并非要否定价值投资的原则,恰恰相反,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化了这些原则的有效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护城河必须能够抵御各种维度的挑战;真正的能力圈必须包含对宏观环境和政策逻辑的深刻洞察;真正的安全边际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生存根基的可靠判断之上。 对于每一位立志于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双减政策”这个词条下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兴衰故事,更是一段关于风险、敬畏和智慧的永恒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