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双减”政策,是对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这份文件如同一声惊雷,旨在系统性地减轻中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和初中)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目标是回归教育本源,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倾向,缓解广大家长的“教育焦虑”和经济压力。这一政策并非简单的行业规范,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治理变革,它以雷霆万钧之势,几乎重塑了整个中国的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针对K-9(小学至初中)学科类培训的商业模式,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剧烈冲击,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监管风险与价值投资的、刻骨铭心的公开课。
在“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前,中国的校外培训行业正处于一个看似无限风光的“黄金时代”。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普遍的社会焦虑,催生了数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以新东方、好未来(TAL Education)、高途课堂为代表的教育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在线技术,股价屡创新高,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然而,这繁荣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家庭教育支出不堪重负,教育公平受到挑战。 “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强力回应。其核心措施堪称“釜底抽薪”,精准地切断了K-9学科类培训行业的商业命脉:
这些规定如同一系列精确制导的炸弹,直接摧毁了K-9学科类培训业务的营利性根基。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剧烈。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教育中概股股价连续多日“自由落体”,市值在短时间内蒸发超过90%,数千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这场“巨震”的强度和速度,超出了几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想象,成为诠释政策风险威力的经典案例。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双减”政策不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商业事件,更是一块检验投资哲学成色、深化投资认知的“试金石”。它从多个维度,为我们揭示了在复杂环境中进行长期投资的深刻智慧。
在传统的基本面分析中,我们习惯于聚焦于财务报表、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可量化的指标。然而,“双减”政策告诉我们,在某些特定市场和行业中,政策风险这头“看不见的巨兽”,其破坏力可能远超任何商业竞争对手或宏观经济波动。
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护城河理论,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品牌、网络效应、转换成本、成本优势等是常见的护城河类型。然而,“双减”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所有这些商业护城河,都建立在一个更基础、也更脆弱的前提之上——合法经营权(License to Operate)。
“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是价值投资的信条。“双减”前的教培行业,在许多人眼中无疑是“优秀的公司”:需求刚性、现金流充沛、增长确定性高。即使股价不菲,许多投资者,包括像高瓴资本的张磊这样的顶尖投资人,也曾重仓其中。然而,这场风暴生动地诠释了“好生意”的动态性和脆弱性。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双减”政策的复杂背景,恰恰是对所有投资者能力圈的一次严峻考验。
“双减”之后,幸存的教培公司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自救之路。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东方,其创始人俞敏洪带领公司毅然转型农产品直播带货,孵化出“东方甄选”这一现象级IP,凭借知识型带货的独特风格,意外地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展现了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坚韧与创造力。 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东方甄选”的成功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小概率事件,无法作为投资决策的普遍依据。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投资的企业在遭遇灭顶之灾后,都能奇迹般地“凤凰涅槃”。 总结来说,“双减”政策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资本市场的脆弱,也照出了价值投资理念的深邃。 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
对于每一位立志于长期投资的普通人来说,将“双减”政策的启示融入自己的投资框架,学会敬畏市场、敬畏风险,坚守能力圈,并始终将企业的社会价值作为衡量其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或许才是从这场代价高昂的课程中最应汲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