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偏见 (Hindsight Bias),又称“事后诸葛亮”,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知道某件事的结果后,会倾向于高估自己在事前预测这一结果的能力。换句话说,当答案揭晓后,我们的大脑会悄悄地修改记忆,让我们觉得“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了”。这种认知偏差让我们眼中的过去变得比它真实的样子更加清晰和可预测,从而严重扭曲我们对投资决策的评估和对未来风险的判断。
后视镜偏见就像一个大脑内置的“故事编辑器”。当我们知道最终结局后,这个编辑器会自动筛选、重组甚至杜撰过去的线索,编织出一个逻辑通顺、因果分明的故事,让那个结局看起来是唯一且必然的。
在投资世界里,这种幻觉随处可见,杀伤力巨大。
这种“事后聪明”不仅毫无用处,还会为我们未来的投资埋下三大陷阱。
由于我们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超凡的“事后预测能力”,我们便会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也能准确预测未来。这种自信会导致我们频繁地买卖股票,试图抓住每一个“显而易见”的机会,结果往往是付出了大量交易成本,却没能提升投资组合 (Portfolio)的长期回报。
后视镜偏见是我们进行有效复盘的最大障碍。
不进行诚实的复盘,我们就无法真正从过去的成败中吸取教训,同样的错误很可能会一犯再犯。这与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所倡导的严谨、理性的决策复盘背道而驰。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风险看起来总是比当时小得多。这种偏见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决策中系统性地低估风险。我们可能会因此承担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风险,或者在进行资产配置 (Asset Allocation)时,因为觉得“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而忽视了构建安全边际的重要性。这有时会与其他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相叠加,让我们只关注那些支持我们乐观判断的信息。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我们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来对抗这种天生的心理偏见。
这是对抗后视镜偏见最有效的武器。在做出任何一项重要的投资决策之前,请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
这份“决策前”的备忘录是无法被篡改的客观证据。未来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可以对照这份日记,诚实地评估自己当时的判断,从而真正地从经验中学习。
深刻理解“未来是无法精准预测的”这一基本事实。投资的精髓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这意味着:
一个好的资产配置方案,本身就是承认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表现,是我们对抗各种意外的“安全气囊”。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思维工具。在你即将敲定一项投资决策时,先停下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这个练习会强迫你跳出乐观的框架,从失败的角度去审视决策,充分思考那些被忽略的风险点。它能有效地平衡我们过度的自信,让我们在决策时更加审慎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