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楠(Fred Wu),香港企业家及投资人,新风天域集团 (New Frontier Group)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作为横跨传统顶级投行与新经济创业投资领域的代表人物,吴启楠的职业生涯始于高盛、黑石集团等华尔街巨擘,并在那里积累了深厚的投资分析与交易经验。而后,他精准地捕捉到中国新经济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毅然转型,与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等人共同创办新风天域,专注于医疗、教育、科技等核心赛道。吴启楠不仅是一位传统的价值发现者,更是一位积极的价值创造者,他通过“实业+投资”的双轮驱动模式,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的运营与成长,并以其对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这一资本工具的娴熟运用而闻名,被誉为亚洲的“SPAC之王”。
对于许多普通投资者来说,顶级投资银行家的世界似乎遥远而神秘。他们如同金融世界的精密猎手,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寻找、评估并捕获价值。吴启楠的早期职业生涯,正是这一形象的完美写照。然而,他之后的人生轨迹,则为我们揭示了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的精彩跃迁。
吴启楠的履历堪称一份标准的“精英范本”。他毕业于世界知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随后顺利进入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瑞银集团 (UBS),之后加入了高盛集团的直接投资部 (Principal Investment Area),这是投行内部负责自有资金投资的核心部门,专门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在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黑石集团的经历。作为黑石集团亚洲团队的早期核心成员之一和全球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之一,吴启楠深度参与并主导了多个在中国市场的重大投资项目。在这段时期,他不仅磨练了金融模型分析、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等“硬功夫”,更重要的是,他站在了全球资本的制高点,获得了审视中国经济变迁的独特视角。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识别出中国“新经济”这一黄金赛道,并果断下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在黑石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吴启楠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经济的“雪”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湿润,而由人口结构变化、消费升级和技术革命共同构筑的“坡”,也足够长、足够陡峭。他看到,仅仅作为财务投资人从旁分一杯羹,已无法满足他对深度参与并推动产业变革的渴望。 2016年,吴启楠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离开黑石,联合梁锦松等人共同创立新风天域集团。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职业转换,而是一次彻底的身份重塑。新风天域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一个传统的私募股权基金,而是一个集投资、运营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它的目标不是“买入-持有-卖出”的短期套利,而是“买入-建设-长期持有”,通过深度赋能,将有潜力的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实现价值的内生性增长。 这一转型,标志着吴启楠从一个纯粹的“资本家”,向“资本家+企业家”的复合角色转变。他不再是站在牌桌旁的观察者,而是亲自下场,成为牌局中的核心玩家。
如果说吴启楠的职业履历定义了“他是谁”,那么他的投资哲学与打法则揭示了“他如何成功”。这其中蕴含的逻辑,对普通投资者极具参考价值。
价值投资的第一步,是选择正确的“渔场”。吴启楠将他的“渔场”精准地锁定在了中国新经济的核心领域,尤其是医疗健康、教育和TMT(科技、媒体与通信)。 为什么是这几个领域?答案在于“长期确定性”。
吴启楠的策略,本质上是宏观分析与价值投资的结合。他首先从宏观层面识别出那些拥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超级赛道”,然后在这些赛道中,寻找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够建立起宽阔护城河的企业。这好比先找到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再在河中寻找最肥美的鱼。
这是吴启anan区别于众多财务投资人的核心特征。传统的风险投资 (VC) 或私募股权投资 (PE),更多扮演的是“财务顾问”和“资源中介”的角色,为企业提供资金和一些战略建议。而新风天域的模式则要“重”得多。 他们强调深度运营,在投资后,会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战略决策中。吴启楠和他的团队会利用自身在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政府关系等方面的深厚积累,为被投企业全面赋能。例如,在收购和睦家之后,新风天域帮助其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优化了成本结构、并规划了更清晰的扩张路径。 这种“亲自下场干活”的模式,实际上是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化。它承认,企业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发现”出来的,更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通过积极的运营介入,投资者可以帮助企业修复短板、放大优势,从而实实在在地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这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是:对一家公司的理解,绝不能止于财报上的数字,而应尽可能地深入其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和运营细节。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仅有好的理念和策略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效的工具。吴启楠选择的“超级工具”就是SPAC。 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通常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它的运作模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在许多人还将SPAC视为投机工具时,吴启楠已经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发起的多个SPAC在香港和美国市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他看来,SPAC并非投机的捷径,而是一种更高效、更具确定性的上市路径。相比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 (IPO),SPAC可以让目标公司在与发起人谈判时就锁定交易估值,避免了IPO过程中因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他成功地利用SPAC,为和睦家这样的优质资产打通了通往公开资本市场的快速通道,也让更多公众投资者有机会分享到这些新经济核心资产的成长红利。
吴启楠的投资故事,宛如一本写给当代投资者的教科书。我们不必拥有他那样的背景和资源,但完全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提炼出适用于我们自己的投资原则。
吴启楠的成功,首先源于他对中国经济转型大趋势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将精力耗费在追逐短期的市场热点,而是将重注押在了医疗、科技等代表未来的长期赛道上。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去思考: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哪些行业会因为社会结构、技术进步或政策导向而发生深刻变革?是新能源、人工智能,还是生物科技?找到这些“长长的坡”,我们的投资“雪球”才有可能滚得足够大。
新风天域“实业+投资”的模式告诉我们,真正的投资优势来自于对产业的深度理解。许多投资者喜欢分散投资,美其名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结果却是对每个篮子里的鸡蛋都一知半解。与其持有一堆自己完全不懂的公司的股票,不如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一两个你真正熟悉和理解的行业或公司。这便是巴菲特所强调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原则。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可能就比基金经理更深刻;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你对科技公司的判断或许就更有优势。利用你的专业知识,构建属于你自己的信息优势。
吴启楠本人从投资人到企业家的转型,以及他与梁锦松等顶尖人才的合作,都凸显了“人”在商业成功中的决定性作用。价值投资的先驱菲利普·费雪曾花费大量篇幅论述评估管理层的重要性。我们在投资一家公司时,不能只看它的产品和财务数据,更要研究它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否诚信?他们是否有长远的眼光和卓越的执行力?他们是否把股东的利益放在心上?一个优秀的管理层,本身就是公司最坚固的护城河。
吴启楠对SPAC这一创新金融工具的成功运用,提醒我们投资世界在不断演进。虽然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永不过时,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必精通每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但应保持一颗开放和学习的心,去了解那些可能影响我们投资决策的新工具、新平台和新规则(例如注册制、指数基金ETF的创新等),并理性地评估它们是否能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