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又称“固收加”),可以理解为“固定收益+”策略(Fixed Income Plus Strategy)的简称。它并不是一个有严格法律定义的术语,而是一种在投资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策略名称。简单来说,这种策略就像是给安稳的投资加了点“料”:它将大部分资产(比如80%)投向能提供稳定票息收入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以此构建一个“安全垫”;然后将剩下的小部分资产(比如20%)投向股票、可转债等具有更高收益潜力的权益类或混合类资产,力求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博取超越传统固收产品的增强回报。它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幅“退可守、进可攻”的投资图景。
想理解“固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拆开来看,看看“固收”这块压舱石和“+”这枚小火箭各自的真面目。
这里的“固收”部分是整个策略的核心与基础,通常占据了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约70%-90%)。它好比一艘大船的压舱石,主要任务是稳住基本盘,提供可预期的基础收益。 这部分资金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资产,例如:
这块基石的目标不是创造惊人的回报,而是在风浪迭起的市场中,提供一个坚实的“安全垫”,让整体组合的净值波动不至于太过剧烈。
如果说“固收”部分是保证“吃得饱”,那么“+”部分就是追求“吃得好”。这部分通常只占投资组合的一小部分(约10%-30%),但它却是整个策略的“弹性”和“想象力”所在。它的任务是在可控风险下,为组合贡献超额收益。 “+”的部分可以包含五花八门的“配料”,常见的有: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整个组合才摆脱了纯固收产品的“温吞”,有了一飞冲天的可能性。
在投资世界里,“固收+”产品近年来成为了“网红”,因为它精准地切中了许多投资者的“痛点”。它既不像货币基金那样收益平平,难以抵御通胀;又不像纯股票基金那样大起大落,考验投资者的心脏承受能力。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城市SUV:
对于那些风险偏好相对保守,但又不满足于银行理财收益,希望能让资产稳健增值的投资者来说,“固收+”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它试图在风险、收益和流动性这个“不可能三角”中找到一个甜美的平衡点。
选择“固收+”产品,并非闭着眼睛随便买就行。作为聪明的投资者,你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固收”部分大同小异,真正决定一个“固收+”产品风格和业绩的,是其“+”的策略。投资者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了解其“+”部分到底投了什么、怎么投。是偏好大盘蓝筹股,还是专注成长股?是积极参与打新,还是灵活运用可转在新债?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同时,管理“+”部分的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也至关重要。
请记住,“固收+”的名字里虽然有“+”,但它首先是“固收”。不要期待它能带来像牛市里股票基金那样的翻倍回报。它的目标是追求长期稳健的绝对收益。一个合理的预期是,它应当能跑赢通胀和大部分纯债基金。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并非零风险,当“+”的部分表现不佳时,净值同样可能出现回撤。
除了看历史收益率,更要关注两个指标:
“固收+”策略的优势需要时间来体现。市场短期波动可能会影响“+”部分的表现,导致产品净值短期内不涨甚至下跌。频繁地买入卖出很容易追涨杀跌。通常建议的持有期至少在一年以上,给予基金经理足够的时间去执行策略、穿越周期,从而平滑短期波动,最终实现策略设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