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身或许不是最深的护城河。
尽管eVTOL的设计、气动布局、飞控算法等都包含高技术含量,但行业的开放交流和人才流动使得技术领先的窗口期可能不会太长。然而,围绕核心技术形成的专利组合
,尤其是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效率、复合材料结构等关键领域的底层创新,可以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产权壁垒,延缓竞争对手的追赶步伐。
* 适航认证壁垒(最关键的护城河)
这可能是UAM行业当下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航空业是一个对安全要求达到极致的行业。任何一款载人航空器要投入商业运营,都必须获得监管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严苛的设计审查、零部件测试、地面测试、飞行测试等一系列复杂流程,耗时数年,投入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
- 监管机构:
全球主要的航空监管机构包括美国的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
- 先发优势:
第一家或第一批
获得主流监管机构认证的公司,将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它不仅意味着技术和安全得到了官方背书,更能抢先开启商业运营、积累真实数据、建立品牌信任,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于投资者而言,密切跟踪各家公司的适航认证进展,是判断其投资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
* 规模与网络效应
当UAM服务真正落地后,竞争将进入下半场。届时,拥有更多起降场(Vertiports)、更广航线网络、更大机队规模的公司,将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经济的服务。这会吸引更多用户,而更多用户又会支撑公司开设更多航线和站点,形成类似Uber或滴滴那样的网络效应。一旦这种效应形成,后来者将很难撼动其市场地位。
* 品牌与安全记录
对于乘客而言,“安全”是选择空中交通工具时压倒一切的考量因素。一家长期保持完美安全记录的公司,其品牌本身就是一条无形的护城河。任何一次安全事故都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对涉事公司的品牌伤害更是不可估量。
==== 迷雾中的估值:如何评估一家UAM公司? ====
对一家尚未产生收入、仍在持续“烧钱”的UAM公司进行估值,是价值投资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市盈率(P/E Ratio)、市净率(P/B Ratio)等估值指标完全失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盲目投机。
* 放弃精确,追求模糊的正确
沃伦·巴菲特的名言是:“我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在此阶段,我们无法精确计算出一家UAM公司的内在价值,但可以对其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 里程碑估值法
对于初创科技公司,其价值的增长并非线性,而是随着关键里程碑的达成而阶梯式跃升。投资者应重点关注:
- 技术里程碑:
全尺寸原型机成功试飞、电池性能达到关键阈值、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模拟测试等。
- 认证里程碑:
向监管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完成某个阶段的认证测试、最终获得型号合格证。这是最具价值的里程碑。
- 商业里程碑:
获得首笔商业订单、与地方政府或地产商达成基础设施合作协议、成功进行首次商业载人飞行等。
* TAM/SAM/SOM分析
通过分析市场空间来匡算其潜在价值:
- 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总潜在市场):
整个城市交通或区域交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 SAM (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 可服务市场):
UAM能替代其中的哪些部分?比如高端商务出行、机场接驳、紧急医疗运输等。
* SOM (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 可获得市场份额):
基于该公司的竞争优势,它在可服务市场中最终能占据多大份额?
这个分析虽不精确,但有助于投资者理解企业的天花板有多高。
* 现金流折现模型(DCF)的审慎运用
DCF是理论上最完善的估值方法,但对于UAM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预测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要使用DCF,必须设置极其保守的假设,并进行多情景的敏感性分析。DCF的价值不在于得出一个具体数字,而在于帮助投资者思考:要支撑起当前的市值,这家公司未来需要达到怎样的运营水平(如机队规模、单机收入、利润率)?这个目标现实吗?
===== 投资UAM的风险与启示 =====
投资UAM,如同驾驶一架原型机,前方既有星辰大海,也布满了未知气旋。
==== 必须警惕的“四大天坑” ====
* 技术风险:
电池技术能否在成本、安全和能量密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全自动驾驶技术何时才能成熟到足以让监管和公众完全放心?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 监管风险:
适航认证的过程漫长且充满变数,任何政策的调整或标准的提高都可能导致项目延期甚至失败。此外,城市低空空域的管理、航线的审批、噪音标准等法规的制定也存在不确定性。
* 商业模式风险:
“飞一次”的成本到底是多少?票价定在多少才能被市场接受,同时又能覆盖高昂的购机、运营和基建成本?公众对在头顶上飞行的“大家伙”的接受度如何?基础设施(如起降场)的建设由谁来投资?这些商业层面的问题,其难度不亚于技术攻关。
* 资本消耗风险:
从研发到取证再到规模化生产,UAM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长周期行业。在实现正向现金流之前,公司需要持续融资。这不仅考验着公司的融资能力,也会不断稀释早期投资者的股权。如果后续融资不力,公司可能在黎明前夜倒下。
==== 写给普通投资者的行动指南 ====
面对UAM这个充满魅力的赛道,普通投资者应如何行动?
- 坚守
能力圈原则:
UAM涉及航空工程、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高精尖领域。如果你无法理解其核心技术和商业逻辑,最好的投资就是不投资。永远不要投资于自己完全不懂的领域。
- 小额分散,控制风险:
如果你经过深入研究,依然看好这个赛道,并愿意承担高风险,那么投入的资金也应严格限制在个人投资组合中一个很小的比例。与其重仓一家公司“赌”对错,不如考虑将资金分散投向2-3家在技术路径、认证进度和管理团队上都具备优势的头部公司。
- 关注“卖铲人”策略:
在19世纪的淘金热中,最赚钱的不是淘金者,而是向淘金者出售铲子、牛仔裤和帐篷的人。同样,在UAM行业,与其直接投资于风险极高的eVTOL制造商和运营商,不如关注那些为它们提供关键零部件和服务的“卖铲人”。例如:
* 高性能电池供应商
* 轻量化复合材料制造商
* 核心飞控和航电系统供应商
* UAM基础设施(起降场)开发商
这些公司的业务模式可能更多元化,客户也不局限于UAM行业,风险相对更低,商业模式也更清晰。
- 保持极度耐心,做时间的朋友:
UAM的商业化绝非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充满炒作、泡沫、质疑和阵痛。投资者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耐心,避免被市场的短期情绪所左右,持续跟踪行业基本面的变化,与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共同成长。
总之,城市空中交通(UAM)无疑是未来交通最具想象力的篇章之一。但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越是宏大的叙事,越需要冷静的审视。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更要脚踏实地,看清脚下的路,识别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