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黄蜂队 (Charlotte Hornets),一支美国职业篮球队的名称。在《投资大辞典》中,它并非指向球队的赛场战绩,而是特指一个经典的非传统资产投资案例。此案例以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在2010年至2023年间对该球队的控股权投资为主轴,生动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如何以低廉的价格购入一个表面上不受欢迎、业绩不佳的“落魄资产”,并凭借资产本身的稀缺性、强大的行业护城河以及长期的耐心,最终实现惊人的资本增值。夏洛特黄蜂队的故事,是写给每一位普通投资者的,关于“在无人问津处发现价值”的生动教科书。
2010年,当迈克尔·乔丹决定收购夏洛特山猫队(黄蜂队前身)的多数股权时,华尔街和体育界的主流声音充满了质疑。这支球队战绩糟糕、连年亏损、球迷基础薄弱,几乎集齐了所有“坏资产”的特征。然而,这正是价值投资的魅力所在——在市场的普遍悲观中,寻找被严重低估的钻石。
从表面看,投资一支输球的球队似乎是稳赔不赚的买卖。但如果我们拨开短期业绩的迷雾,审视其商业本质,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景象。乔丹投资的并非球队的“胜负记录”,而是一个极其稀有的商业实体: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三十支球队之一的永久席位。 这笔投资完美地体现了“雪茄烟蒂投资法”的精髓。这个概念由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意指寻找那些被市场抛弃、价格极度便宜,但仍然有“最后一口可吸”的价值的资产。当时的黄蜂队就是这样一支“雪茄烟蒂”,虽然外表破旧,但其内在价值——NBA联盟成员资格——却远未被市场充分认识。 这个成员资格意味着什么?
因此,乔丹实际上是买入了一家拥有超级护城河的“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只不过这家企业恰好当时的“产品”(球队战绩)不怎么畅销。
乔丹最终以约2.75亿美元的估值入主球队。这个价格在当时看来已然不菲,但对比NBA联盟的内在价值和增长潜力,他实际上是以极大的折扣购入的。这正是价值投资的另一核心——“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理论同样源于格雷厄姆,他强调投资的成功秘诀在于“不要亏钱”。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确保买入价格远低于资产的内在价值。乔丹的收购价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安全边际。即使球队的经营状况在短期内没有改善,甚至继续恶化,他损失全部投资的风险也极低。因为他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球队,更是一张全球顶级体育娱乐俱乐部的“入场券”,这张券的价值,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水涨船高。
在乔丹持有黄蜂队的13年里,球队的战绩乏善可陈,季后赛寥寥无几。但与此同时,球队的估值却像坐上了火箭,从2.75亿美元一路飙升至2023年出售时的约30亿美元,翻了超过10倍。这背后的驱动力,完美地展示了优质资产是如何在长期内实现价值回归与增长的。
正如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所言,他最喜欢的企业是那种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NBA球队的护城河堪称典范。这条河由以下几点构成: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持有NBA球队的股权,就等于持有了这个强大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要这个生态系统持续繁荣,身处其中的每一份子都能获益。
虽然球队战绩不佳,但乔丹本人的存在,无疑是这笔投资的一大“催化剂”。作为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他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这给我们普通投资者的启示是,在分析一家公司时,管理层的能力、声誉和影响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定性因素。正如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所强调的,他倾向于投资那些由德才兼备的管理者经营的优秀企业。
在乔丹持股期间,整个体育产业,尤其是顶级体育IP的价值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科技富豪、私募基金等新资本的涌入,将体育球队视为一种与股票、债券无关的另类优质资产。这种“水涨船高”的宏观趋势,是黄蜂队估值飙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这说明,投资不仅要选对“鱼”,还要选对“池塘”。将资本配置在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行业或赛道中,往往能事半功倍。
迈克尔·乔丹的这笔投资,从开始的饱受质疑到最终的巨大成功,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三条宝贵的实战课程。
市场的目光总是聚焦于短期的盈利、增长和各种新闻头条。黄蜂队糟糕的战绩就是典型的“短期噪音”。但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穿透这些噪音,专注于评估企业或资产的长期内在价值。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公司是资金最安全的港湾。这些公司往往具备定价权,能够抵御竞争和通货膨胀的侵蚀。
乔丹持有黄蜂队13年之久。价值投资绝非一夜暴富的魔法,它是一场基于深度认知和超凡耐心的长跑。价值的发现和实现,都需要时间作为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