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定期 (Contango),在投资领域更通行的叫法是期货升水或正价差。它描述的是一种市场状态:某项资产的期货价格高于其现货价格,或者说,远期到期的合约价格高于近期到期的合约价格。 想象一下,你想在3个月后买一桶原油。卖家告诉你,现在立刻买是80美元,但如果预定3个月后交货,价格是82美元。这多出来的2美元,就反映了卖家在这3个月里帮你储存、保管原油的成本和资金占用的成本。这种“未来比现在贵”的现象,就是展期定期。它在原油、天然气、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市场中非常常见,因为这些商品都有实实在在的持有成本。
展期定期(期货升水)的出现,通常不是因为人们预测未来一定会大涨,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一个非常朴素的经济学原理:持有是有成本的。
理论上,一个理性的期货价格,就约等于当前的现货价格加上这段时间内的所有持有成本。所以,期货合约的到期日越远,需要覆盖的持有成本就越多,价格自然就越高。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理解展期定期至关重要,因为它隐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成本陷阱,尤其是在投资某些商品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时。 许多追踪大宗商品价格的ETF,其本质并不是真的去买一堆石油或黄金存起来,而是通过不断买卖期货合约来模拟价格走势。这就涉及一个关键动作——展期 (Rollover)。 由于期货合约有到期日,基金经理不能持有一个合约直到永远。他们必须在旧合约快到期时将其卖掉,同时买入一个新的、更远期的合约,从而将头寸“滚动”下去。 在展期定期的市场里,这个“滚动”操作是致命的:
这一“低卖高买”的操作会产生持续的、微小的亏损,我们称之为“展期损耗”。即使现货商品的价格原地不动,甚至略有上涨,只要展期定期的结构存在,这种损耗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断侵蚀你的投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你看到油价明明涨了,你买的原油ETF却没怎么涨,甚至还在跌的原因。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不能只盯着资产价格的涨跌本身,更要看透价格背后的结构和机制。展期定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