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幸存者偏见

幸存者偏见 (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见,又称“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属于“选择偏见”的一种。它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在评估某一特定群体或现象时,往往会过度关注那些在筛选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个体或案例(即“幸存者”),而忽略了那些因未能通过筛选而被淘汰的个体或案例(即“淘汰者”)。这种只看“成功者”而忽视“失败者”的倾向,会导致我们对现实情况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得出过于乐观或错误的结论。就像只采访彩票中奖者来判断中奖概率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往往只是被幸存者粉饰过的版本。

故事起源:二战中“待加固的飞机”

“幸存者偏见”这个概念最著名、最生动的出处,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 当时,盟军的轰炸机在执行任务后返回基地,机身上总是布满了弹孔。为了提高飞机的生存率,军方高层决定给飞机增加装甲。但问题来了:资源有限,不可能把整架飞机都变成一个飞行的堡垒。那么,装甲应该加在哪个部位呢? 工程师们对返航的飞机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发现机翼、机尾和机身中部是弹孔最密集的区域。一个非常直观的结论似乎呼之欲出:既然这些地方最容易中弹,那就应该在这些地方加固装甲。 这个方案听起来合情合理,几乎就要被采纳了。然而,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瓦尔德 (Abraham Wald) 的统计学家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瓦尔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研究小组的成员,他指出,军方的逻辑完全搞反了。 他提醒大家思考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统计的数据来源是什么? 答案是:那些成功返航的飞机。 这些飞机机翼和机尾布满弹孔,却依然能飞回来,这恰恰说明这些部位被击中并不致命。它们是幸存者,它们用自己的“伤疤”告诉我们,哪些地方是可以承受打击的。 那么,真正致命的部位在哪里?瓦尔德推断,答案就在那些没有弹孔的地方,比如发动机、驾驶舱和油箱。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弹孔?不是因为它们不会被击中,而是因为一旦这些关键部位被击中,飞机就根本无法返航,它们已经和机组人员一起坠毁在了敌方战区。这些坠毁的飞机,就是我们数据中“沉默的样本”、“消失的证据”。 因此,瓦尔-德的最终建议是:加固那些返航飞机上看起来完好无损的部位。 盟军采纳了他的建议,轰炸机的生还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个故事也成为了解释“幸存者偏见”最经典的案例。

投资世界的魅影:无处不在的偏见陷阱

沃伦·巴菲特曾说:“投资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亏钱,第二条规则是永远记住第一条。” 然而,幸存者偏见就像一个潜伏在投资世界里的幽灵,总在诱导我们忘记这条规则,让我们只看到成功的辉煌,而忽略了失败的坟场。

“股神”遍地走?基金业绩的幻象

打开任何一个金融资讯网站,我们都很容易找到“近五年收益率最高的十大共同基金”、“十年十倍的明星基金经理”之类的榜单。这些榜单上的基金业绩斐然,动辄年化20%以上的回报率,让人觉得只要跟着这些“股神”买,财富自由指日可待。 但这背后,恰恰是幸存者偏见的完美体现。 我们看到的这些光鲜亮丽的基金,都是幸存者。在漫长的市场竞争中,有大量业绩不佳的基金因为规模缩水、投资者赎回、持续亏损等原因,最终被清盘、合并或转型。这些“阵亡”的基金,以及它们糟糕的业绩记录,就从我们能轻易接触到的公开数据库中消失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冠军榜单”是从一个已经被筛选过的、整体表现偏高的样本池里选出来的。这会给我们造成一种严重的错觉:

  1. 高估了基金投资的平均回报率: 因为失败者的亏损没有被计入“平均水平”。
  2. 低估了基金投资的风险: 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那高达40%的“死亡率”。

约翰·博格 (John Bogle),指数基金的创造者,就曾反复提醒投资者警惕这种现象。他指出,许多关于对冲基金惊人回报的研究,都忽略了那些早已倒闭的基金,从而严重夸大了整个行业的表现。

指数里的“优等生”陷阱

即便是被认为是市场“晴雨表”的股票指数,也存在幸存者偏见。 以著名的标准普尔500指数 (S&P 500 Index) 为例,它包含了美国最具代表性的500家上市公司。当我们回顾该指数过去几十年的走势图时,会看到一条长期向上、令人振奋的曲线,这似乎证明了“长期持有”策略的无比正确性。 但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机制:指数是会新陈代谢的。 指数编制公司会定期审核成分股。那些经营不善、市值萎缩、甚至破产的公司,会被从指数中剔除。与此同时,那些新兴的、成长迅速的优秀公司,则会被纳入。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班级,每个学期都会把成绩差的学生开除,再招收一批尖子生进来。 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优等生班级”的平均成绩自然会越来越高。因此,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长期回报,并不代表最初那500家公司的回报,而是代表了一个动态优选组合的回报。如果你在1980年买入了当时标普500的所有成分股,然后一直持有到今天,你的回报率会远低于指数本身的回报率,因为你的组合里会有很多像柯达、安然这样衰落甚至消失的公司,而指数早已用苹果公司谷歌这样的后起之秀替换了它们。

成功学的毒鸡汤:只看比尔·盖茨,不见万人冢

幸存者偏见在更广泛的商业和励志领域也极为普遍。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故事:

这些故事被包装成“成功学”的灵丹妙药,让许多人心潮澎湃,仿佛复制他们的行为就能复制他们的成功。但这就是典型的只看幸存者。 我们只看到了一个退学成功的比尔·盖茨,却没有看到成千上万个退学后一事无成、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们只听到了成功企业家的豪言壮语,却没有听到无数创业失败者在深夜里的叹息。那些失败的案例,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故事很少被媒体报道,因为“失败”没有新闻价值。 在投资领域,这种偏见更加危险。你可能会听到邻居老王吹嘘自己去年靠一只“仙股”翻了十倍,但你永远不会听到他提起另外九只让他亏掉底裤的股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极易诱导普通投资者去模仿高风险的投机行为,而忽视了背后尸骨成山的失败概率。这与价值投资所倡导的理性、严谨和风险规避原则背道而驰。

作为价值投资者,如何识破并战胜幸存者偏见

理解幸存者偏见的存在,是成为一名成熟投资者的第一步。而作为价值投资的信徒,我们更是要将对抗这种偏见融入到自己的投资哲学和决策流程中。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寻找“沉默的证据”

这要求我们像统计学家瓦尔德一样,主动去寻找那些“看不见”的信息。

警惕“冠军”的光环

过去的成功不等于未来的胜利。幸存者偏见让我们倾向于追逐过去的“冠军”。

拥抱“无聊”的常识:分散与安全边际

对抗幸存者偏见最强大的武器,其实是那些看似“无聊”却历久弥新的投资常识。

  1. 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这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它的核心思想是:用远低于其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的价格去购买资产。为什么要留出这么大的折扣空间?就是为了应对各种未知的风险,包括我们判断失误的风险,以及企业可能无法“幸存”的风险。安全边际就像飞机的装甲,它不能保证你永远不被击中,但它能在你被意外击中时,大大提高你的生还概率。

总而言之,幸存者偏见是我们大脑的一个思维捷径,它让我们倾向于用简单、乐观的成功故事来理解复杂、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在我们看到的耀眼“幸存者”背后,存在着一片广阔而沉默的“阵亡者”墓地。只有正视失败,研究失败,并为可能发生的失败做好准备,我们才能在这场漫长的投资马拉松中,真正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