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徐少春

徐少春,中国企业家,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蝶国际”)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被誉为中国软件行业的“布道者”,以其独特的管理哲学和数次在关键时刻“砸”掉公司旧有模式的颠覆性举动而闻名。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徐少春不仅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企业家,更是观察一家企业如何进行痛苦而伟大的转型、如何建立长期护城河的绝佳案例。他的职业生涯完美诠释了何为“自我革命”与“长期主义”,其领导下的金蝶国际的进化之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幅如何识别和评估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科技企业的生动路线图。

“砸”出来的企业家

在中国的商业圈,提到徐少春,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一个字——“砸”。这个看似粗暴的动作,却贯穿了他创业的始终,每一次“砸”都代表着一次决绝的告别和一次勇敢的新生。这背后,是一位企业家对商业本质和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砸掉“铁饭碗”,拥抱不确定性

故事的开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徐少春当时在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然而,他敏锐地察觉到计算机技术将为财务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怀揣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砸掉了自己的铁饭碗,于1993年创办了金蝶。

砸掉电脑,拥抱互联网

2001年,金蝶在香港成功上市,徐少春带领公司从单一的财务软件供应商,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软件厂商。然而,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他意识到传统的软件模式(卖光盘、卖许可)将被颠覆。为了表明转型的决心,2014年,在一个名为“移动互联网转型发布会”的活动上,他当着所有客户和员工的面,用一把大锤亲手砸掉了一台象征着传统ERP时代的服务器。 这一“砸”,砸掉的是过去成功的路径依赖,砸开的是通向云计算服务的大门。他要告诉市场和内部员工:金蝶要彻底告别过去,all-in云端。

砸掉办公室,拥抱“心”的链接

徐少春的“砸”并未停止。近年来,他开始倡导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认为未来的组织将是灵活、开放和以奋斗者为本的。为此,他甚至带头砸掉了自己的办公室,提倡“无边界”办公,鼓励员工随时随地沟通协作。 这一系列行为艺术般的举动,背后是他对企业管理的深刻思考:企业真正的壁垒,不是物理空间,而是思想的壁垒;企业持续的动力,源于每一个员工内心的驱动力。

金蝶的转型之路:一部企业进化史

研究徐少春,本质上是在研究他所领导的金蝶国际如何在中国企业服务(To B)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惊险的“进化”。

第一次转型:从DOS到Windows

金蝶创立之初,市场主流是基于DOS系统的财务软件。然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正蓄势待发。徐少春预见到图形化界面的巨大潜力,果断带领团队all-in Windows平台,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基于Windows的财务软件——金蝶KIS。这一决策让金蝶在世纪之交的软件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其行业地位。

第二次转型:从财务软件到ERP

随着中国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需求的复杂化,单一的财务软件已无法满足客户。金蝶再次拓展边界,从财务管理延伸到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正式进军ERP市场,与当时的行业巨头用友网络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激烈竞争。这一步,让金蝶从一个“专才”变成了一个“全才”。

第三次转型:从ERP到云服务(SaaS)

这是金蝶迄今为止最艰难,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转型。传统的ERP软件商业模式是“卖产品”,一次性收取高昂的软件许可费,然后每年收取一定比例的维护费。而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则是“卖服务”,客户按需订阅,按年或按月付费。

徐少春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决推动了这次转型。如今,金蝶的云服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总收入的70%,成为其增长的核心引擎。

徐少春的管理哲学与投资视角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企业家,徐少春的管理哲学也独具一格,这为我们从另一个维度评估金蝶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线索。

“致良知”与企业文化

徐少春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的忠实拥趸,他将“致良知”的思想融入金蝶的管理实践中,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1. “以客户为中心”不是口号: 在To B领域,客户成功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金蝶强调要深入客户的业务场景,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卖一套软件。
  2. “以奋斗者为本”: 他效仿华为任正非,强调对核心员工的激励。金蝶很早就实施了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将公司的长期利益与员工的个人利益深度绑定。

对标世界级企业

徐少春从不掩饰自己的雄心。他公开表示,金蝶的目标是挑战SAP甲骨文(Oracle)等国际软件巨头。这种志存高远的格局,决定了金蝶在产品研发上的高标准和持续投入。

投资者可以从徐少春身上学到什么?

总结徐少春和他的金蝶,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至少有以下四点深刻的启示:

  1. 1. 寻找具备“长期主义”精神的领导者: 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企业长期成长的价值。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能够抵制短期诱惑,做出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决策,哪怕这意味着要承受短期的痛苦。徐少春数次转型的决绝,就是长期主义的最佳体现。
  2. 2. 理解“第二曲线”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们能在第一条增长曲线到达顶峰之前,就成功开启第二条、甚至第三条增长曲线。金蝶从财务软件到ERP,再到云服务,就是一部不断寻找“第二曲线”的鲜活历史。投资者需要评估一家公司是否具备这种持续创新的能力。
  3. 3. 重视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文化和研发: 在知识经济时代,账面上的有形资产越来越不重要,而优秀的文化、卓越的品牌、持续的研发投入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徐少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对技术研发的坚持,为金蝶构建了难以被模仿的竞争优势。
  4. 4. 拥抱“逆向思考”的智慧: 当一家优秀的公司处在转型阵痛期,被市场误解和抛弃时,往往是价值投资的黄金时刻。理解徐少春和金蝶的转型之路,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穿越短期迷雾、洞见长期价值的“逆向投资”思维。这需要勇气,但更需要基于深度研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