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股市俗语,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英文对应词。它指的是投资者在上市公司分红、送股或配股等方案实施前的股权登记日之前,突击买入该公司股票的行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到即将分配的权益。这背后的逻辑通常是赌股价在除权、除息后会出现“填权”行情,即股价回升到除权前的水平,从而在获得分红送股的同时,还能赚取股价上涨的差价。然而,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短线投机,充满了不确定性。
想象一下,一家披萨店宣布,明天在店里的所有顾客都能免费获得一小杯可乐。于是,很多人在今天就冲进店里占座消费,为的就是明天那杯免费可乐。在股市里,“抢权”就有点像这个场景。 这里的“权”指的是股东(Shareholder)享有的权利,最常见的就是:
为了确定哪些人有资格享受这些“福利”,公司会设定一个股权登记日 (Record Date)。在这一天收盘时,只要你的名字出现在股东名册上,你就能获得相应的权益。而“抢权”就是在这一天或之前的几个交易日买入股票的冲刺行为。紧接着股权登记日的下一个交易日,就是除权除息日 (Ex-date),股价会根据分红送股的比例进行下调,这个过程就叫除权或除息。
驱动投资者去“抢权”的主要动力,是对“填权行情”的预期。 举个例子:假设一只股票现价20元,公司宣布“每10股送10股”。在除权日,股价会自动调整为 20 / (1 + 1) = 10元。你的账户里,原来100股价值2000元的股票,会变成200股,总资产仍然是 200 x 10 = 2000元。 抢权者赌的是,市场热情高涨,这只股票在除权后会从10元一路上涨,甚至涨回20元。如果真的实现了,那么他们的资产就会翻倍。这种股价回升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填权”。
然而,市场并不总是按美好的剧本上演。“抢权”背后潜藏着不小的风险:
一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通常会对“抢权”这种行为报以微笑,然后摇摇头。为什么呢? 因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入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而不是去预测市场的短期情绪波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抢权”这个词听起来很有诱惑力,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